“诺贝尔,卡罗林斯卡人的骄傲”
今年10月,受瑞典学会和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邀请,中国青年报记者来到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参加了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仪式。
今年的揭晓仪式按惯例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诺贝尔讲坛”举行。在讲坛大厅内,记者遇到了来自南京的访问学者冯宁翰教授。冯教授笑称自己早上8时就来排队,是第一个进场的人,“能参加诺贝尔奖揭晓仪式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对自己也是一种激励”。
令记者感到意外的是,揭晓诺贝尔奖这一被视为科学界最高荣誉、奖金高达百万美元奖项的地方,竟是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里最普通的一处二层小楼。如果不是门口挂着“NOBELFORUM”(诺贝尔讲坛)的牌子,你肯定注意不到这里就是各国科学家们最向往的殿堂。而更让人意外的是,当天来参加揭晓仪式的一位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成员竟是骑着自行车来的。他将自行车一停就进去参加揭晓仪式,仪式结束后,就脱掉西装,骑车离去。对待神圣的诺贝尔奖,瑞典人既骄傲又淡定。
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每个角落,你都能感受到诺贝尔的存在——诺贝尔雕塑、诺贝尔大道、诺贝尔讲坛……“是的,没错。诺贝尔是卡罗林斯卡人的骄傲!”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院长哈丽特·瓦尔贝里-海瑞克森对记者说道。
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试管婴儿之父、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因其在体外受精技术领域的发明而备受争议。记者为此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采访了参与评审工作的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成员海瑞克森院长。
记者:爱德华兹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公布后,再次引起了各国对试管婴儿技术的争议,也有人对他的获奖表示质疑,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选定他之前是否做出了艰难的决定?
海瑞克森:不,我们认为这是他应得的奖励。每一年我们在评审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时,总是铭记诺贝尔本人最初的意愿。那就是他于1895年在遗嘱中写下的:“生理学或医学奖应该奖励给那些对人类作出有益发现的人。”我想爱德华兹就是有这样发现的科学家。
记者:评审委员会是如何确定获奖科学家的?
海瑞克森:评审委员会确定哪一位科学家获奖,关注的点并不是他(她)在过去某一年所做的工作,而是他(她)在过去许多年所做的努力。当我们发现某人可能值得被授予诺贝尔奖时,我们会对他(她)进行一个长期的考察。当然,我们会对入围的人选进行反复比较。如果你回顾过去5年到10年的获奖者,就会发现既有基础性研究也有临床相关研究的成果。
记者:目前,世界各国的社会、政治环境正日益改变,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在评审时会更多关注科学家所属的国家还是科学家本人?
海瑞克森:在评审获奖者时,我们不考虑国家、性别、民族、年龄或种族,只关注发明本身及发明背后的个人或团队。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经常被批评没有把这个奖项授予更多的女性科学家,但如果你往回看,大约二三十年前,并没有这么多女性在参与科学研究。因而,我相信未来这将会有所改变。
此外,许多亚洲国家也不断质疑为什么诺贝尔奖总被授予美国或欧洲的科学家,但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最前沿的科学研究都在这些国家中进行。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我们也开始与一些亚洲国家在某些特殊的领域开展最尖端的科研合作,我想亚洲人很快会获得诺贝尔奖的,包括中国人,只是需要多一点耐性。
记者:您认为哪些领域未来的研究更紧迫?
海瑞克森:毫无疑问,干细胞和细胞疗法方面的研究很紧迫。另一个就是蛋白质组学,通过它,我们可以研究蛋白质在人体内是如何工作的。对它们了解得多了,我们就能针对许多疾病研制出更有效的药物。此外,跨学科的纳米医疗技术尤其是医疗与科技的交叉领域,也是一个紧迫的研究任务。事实上,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很难看到只有医学人员的医学院,而将看到更多科技人员和我们一起工作。未来,人们将在这一全新的领域看到更多的新发明。
成立于1810年的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今年10月刚刚庆祝了自己的200年华诞。目前,该校有1300名高级研究员和教员、300名客座教授、5500名本科生、2500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除传统的外科、儿科、内科等系外,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还设有社会医学、神经心理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等与时代结合紧密的科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就开始接受中国留学生,迄今已培养了约300名中国博士生,并与多家中国高校展开了广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