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大学要有自己的“博洛尼亚计划”
11月13日~14日,在广州举办的“亚洲大学校长论坛”上,亚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大学的校长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汉斯·道威勒说:“教育是一个国家应变和决策能力的基础,同时它也是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纵观全球,很多国家目前都在重新部署自己的大学教育,并且许多政府对此作出大量的承诺和投资,以振兴本国的高等教育。我们坚信教育就是创新的未来,创新就是我们未来的出路。”
对亚洲而言,尤其如此。大学将成为亚洲变革和国际化的一个推动力量,人才更是重中之重。长期以来,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吸收国际人才方面一直处于垄断地位,亚洲的留学生更是源源不断地流向这些人才高地。
世界上最顶尖的一些高校依然集中在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但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祝全认为,这种情况在今后会发生一些变化。主要由于3个驱动因素:第一,亚洲国家目前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巨大的投入;第二,亚洲的大学现在也更加集中地发展科学研究;第三,亚洲的经济及其国际地位在迅速崛起。
尽管如此,亚洲的大学要想成为世界级的大学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在陈祝全看来,亚洲大学主要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就是亚洲的大学需要在教育模式方面做出转变,从高度专业化的模式转向综合性的教育模式;第二个挑战是大学必须发展更优越、更强大的国际化教育项目;第三个挑战就是大学应致力于将研究的项目提升到世界领先的位置。现在面临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去把握新的机遇来创造新的辉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战略就是要培育顶级人才,并且留住这些人才。
目前,随着高校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对所有的亚洲高校来说,达到全球标准恐怕是最迫切的任务。尽管亚洲的大学已经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习了很多经验,但是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只是简单复制,我们永远不会取得成功。“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创新,这样才能够使我们保持领先地位。”陈祝全说。
1999年,欧洲29个国家通过了“博洛尼亚计划”,有效整合欧盟的高等教育资源,推进了欧洲国家教育一体化的进程。而对于亚洲的大学来说,如今在高等教育领域也面临着相似的挑战和机遇。印度韦洛尔科技大学校长格·威思瓦那森建议:“我们希望能够在亚洲所有国家,特别是现场的代表都有这样的共识,我们需要在亚洲建立一个类似于欧洲博洛尼亚的整合计划。”
本报广州11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