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之城走到了十字路口
根据2008年的统计,广州市经常参加羽毛球运动的人口在280万左右,据广州市羽毛球协会保守估计,今年全市的羽毛球人口至少超过300万人,约占城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广州市目前有羽毛球场馆3000多个,以通常每个场馆8片羽毛球场地计算,全市的羽毛球场地超过了2万片。广州每年羽毛球的产品销售值在全国也处在领先地位,几乎相当于其他省市销售总额的一半。尽管未有官方的认定,但来过广州的人一般都不会怀疑羽毛球是该市的“市球”。
“广州人与羽毛球结缘,主要是因为广州的气候条件、历史原因以及近十年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遇。”广州市体育局副局长、市羽毛球协会主席、著名羽毛球运动员关渭贞今天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介绍。
地处南国的广州,气候条件适合羽毛球运动常年开展,水泥空地上加盖一个高一点的雨棚,就可以当做一个简易羽毛球场。同时,羽毛球运动适合身形灵活的人群,而广州人大多数符合这一标准。
关渭贞表示,羽毛球对中国来说,是纯粹的舶来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羽毛球运动从无到有,最早的一批创业者基本都是旅居东南亚的华侨,其中有不少是广东人,可以说,广州是在国内比较早接触到羽毛球运动的地区。”
由于羽毛球运动开展较早,国内有很多优秀的羽毛球运动员也都来自广州或广东,侯永昌、关渭贞、吴迪西、林燕芬、劳玉晶、余锦豪、张洁雯和谢杏芳等,这些著名运动员的存在,也使得羽毛球运动的形象很早就深入广州人的心中。
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因改革开放而迎来经济的大发展时期,作为改革的前沿,广州属于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关渭贞表示:“群众体育的开展与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密切相关,由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广州人也是国内较早享受体育运动的一部分人。”
最近十年,正好是广大老百姓对参与体育运动的需求十分旺盛的时期,而这一时期,羽毛球世界大赛连续在广州举办则成为羽毛球最终走进广州人生活的催化剂。2000年以来,广州先后举办了羽毛球世青赛、汤姆斯杯赛、尤伯杯赛、6届中国公开赛、苏迪曼杯赛以及今年的亚运会。
如今的广州人,不仅爱打羽毛球,也懂得欣赏羽毛球比赛,在本届亚运会的羽毛球比赛上,有没有中国球员参赛并不会成为影响广州人看球的主要因素,在林丹被追捧的时候,朴成焕并不会受到冷遇。
羽毛球已融合为广州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广州人的生活已不能缺少羽毛球。广州作为羽毛球之城的名声已在近十年逐渐喊响,并声名远播。
2005年,国际羽联把全世界两座羽毛球国际培训中心的一座放在广州,2009年,广州举办苏迪曼杯等大赛的组织工作模式和羽毛球与城市文化相结合的经验,也作为“样板工程”被国际羽联向全世界推广。
雄厚的羽毛球群众基础,较强的城市经济实力,有望让广州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羽毛球运动“首都”。关渭贞也曾筹划,让这座“羽毛球之城”对推动世界羽毛球运动的发展作出贡献,让中国不仅成为一个羽毛球竞技大国,更成为一个可以对世界羽毛球运动的发展承担责任,为羽毛球运动走出目前在全球的推广困境提供实质性帮助的大国,“这对中国羽毛球运动来说,也是一件有益的事。如果羽毛球运动真的被踢出奥运,中国的损失也很大。但如果中国为羽毛球运动摆脱困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自己受益,更能让中国在世界羽坛赢得更多的尊重和话语权。广州成为‘世界羽毛球之都’也将顺理成章。”
不过,假如“羽毛球之城”自今年之后再也没有羽毛球大赛可办,不仅300万广州球迷可能会感到失望,“羽毛球之城”也显得名不副实。按照中国羽毛球公开赛在国内城市轮办的原则,广州在2007年第六次举办该项赛事之后失去了举办权,2009年举办苏迪曼杯和今年举办亚运会,暂时让广州度过了无赛可办的危机,但从明年开始,一切又成了未知数。关渭贞表示:“广州目前正在积极申办2011年和2012年国际羽联年终总决赛,以及2013年羽毛球世锦赛,国际羽联和中国羽协对广州很支持。但申办这些赛事只是权宜之计,对于广州来说,最需要的是一项类似‘全英赛’这样的级别高、影响大、能够长久办下去并拥有文化传承的品牌赛事。”
更为致命的是,广州目前在是否将羽毛球打造为“城市名片”上犹豫不决。2008年举办了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和近年涌现出刘诗雯这位优秀乒乓球选手后,广州又在推广乒乓球运动上不遗余力,这让广州的羽毛球界很担心,广州积累多年的在羽毛球方面的无形财富是否会因为政府导向的转移而被浪费掉?
本报广州11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