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老鼠见证中国
米老鼠与上海小朋友亲密接触。杨毅摄
当他还是3岁小孩儿的时候,在美国就有100万个“粉丝”,占到当时总人口的1%。7岁时,他被《纽约时报》赞誉为“世界公民”,评语是“无论他在何处,希望的曙光都会突破云层”。即便步入了中老年,他的社交活动依然频繁:65岁时,他登上了中国的长城;70岁时,他应邀颁发奥斯卡奖;甚至在75岁高龄时,他还亲自按动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开业铃。
不过,在11月18日,也就是他82岁生日那天,这只世界上最著名的老鼠却没有大肆张扬。在迪士尼的官方网站上,几乎找不到任何与此有关的消息。反倒是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很多网友在网络上,向他表达了生日祝福。一周前,他所在的公司还上了《人民日报》。那一天,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宣布正式启动。
这则消息并没有引起太大轰动,尤其是相比多年前。1984年,中央电视台首次引进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当时,华特·迪士尼公司一位刚刚就任的董事长亲自来到北京,与当时的国家广电部商谈引进事宜。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引进美国动画片,可是美帝国主义啊!”给米老鼠配音的董浩反复强调“美国”两个字。他推测说,有领导因此承受了不小的政治压力。最终的拍板者,很可能是邓小平。
当时,迪士尼公司已经发展到拥有3个主题公园、一家有线电视台和一家教育产品公司的规模。
这一切始于米老鼠的诞生。1923年,华特·迪士尼和哥哥在好莱坞,凑了3000美元创立了迪士尼兄弟制品厂。这家公司曾创作过一只长耳朵卡通兔的形象,很受观众欢迎。
5年后,在一次从纽约回到堪萨斯的火车上,华特和设计师试图创作出一个更可爱的卡通形象。其中一位设计师把那只兔子画在纸上,然后把耳朵变短、变圆,再修改尾巴和脚……一只老鼠的形象出现了。在华特妻子的建议下,这只长得有些“尖嘴猴腮”的老鼠被命名为“米奇”。
1928年11月18日,这只老鼠亲自参演的动画片《威利的汽船》在纽约市殖民大剧院首映,这一天也成为他的生日。在这部8分钟的电影中,他结识了女友米妮。两年后,他在动画片《狂欢的小孩》中第一次开口说话,配音者是华特自己。
等到上世纪40年代,身在中国上海的徐家察在兰琪大戏院收看原声迪士尼电影时,这只老鼠的身材已经变成了梨形,有了亮晶晶的眼珠,耳朵看上去也更加立体了。这基本上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米老鼠形象。
多年后,身为中央电视台青少部主任的徐家察说:“我太想将儿时从米老鼠那里得到的欢乐带给当时的孩子们了!”
这成为她坚持引进米老鼠的动力。谈判一开始,迪士尼公司就拿出了砖头一样厚的协议书,对播映次数、时间、配音挑选等方面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双方的谈判长达半年之久。
“哦,演出开始了。”1986年10月26日晚上6点半,董浩的这句配音标志着米老鼠正式来到红色中国。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只来自彼岸的老鼠和他的国家一样陌生。“米老鼠喜欢冒险,充满了好奇心,很绅士,乐于助人,还很幽默,这是典型的美国人形象。”董浩分析说。
而当时的一些中国人,对美国还保留着“资本主义大本营”、“妄图把新中国掐死在摇篮里的美帝国主义”、“对我和平演变之心不死”等印象。
这种隔阂无处不在。事后,董浩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采访。对方本来希望到董浩家中,边包饺子边聊天,但这个要求报告到上级时被拒绝。原因是董浩当时还住在胡同的小平房里,有损新中国的形象。最终,他们在中央电视台的外宾室里完成了采访。
这些老鼠、鸭子的形象似乎改变了人们固有的看法。“原来美国人是这样生活的呀!”有人恍然大悟道。
他们可能并不知道,米老鼠的诞生恰逢美国大萧条时期。这只好脾气、总有办法、身边又不缺乏异性的老鼠,为沮丧的人们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当时美国人的一句口头禅就是:“老好人只有一个,那就是米老鼠,坏事都让我们和唐老鸭干了。”
他的确是个好人:他和米妮盛装礼服的造型,挽救了不止一家玩具制造公司;出门工作的男人领带和手绢上印着“米奇喜欢米妮”,让雇主一看就觉得是个靠得住的顾家男人。
无怪乎《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都将米老鼠评为“经济学家”,原因是他“为失业者找到工作,将公司从破产境地中救出,是世界上的超级推销员”。
对中国许多“80后”来说,米老鼠是他们儿时最快乐的记忆。27岁的网友Harry和丈夫丁磊相识于国内最大的迪士尼迷论坛“神奇一刻”。据说,他们将新房都布置成了梦幻主题、明日世界等,和迪士尼乐园一模一样。
本来,按照协议,《米老鼠和唐老鸭》将播出104集,到1988年结束。谁知节目预告后,央视青少部的电话就被打爆了,接着是整麻袋的信件,写信的从3岁小孩到70岁老太太。徐家察只好给迪士尼董事长写信,结果对方答应免费重播半年。
1993年,经由与邓小平和邹家华私交甚好的一位以色列商人的介绍,来自丹麦的《米老鼠》杂志来到了中国。这本当时售价1.95元的杂志同样热卖,2001年这本半月刊的发行量突破了26万册。
如今,这本杂志的负责人坦言,他们在儿童动画刊物中,早已不是“业界老大”,取而代之的是《喜羊羊和灰太狼》。这是一家来自广州的动画公司创作的卡通形象。2009年,以他们为主的电影在档期上停留了19天就完成了8000万元票房,超过了同期的《赤壁》等大片。
这位小弟让已经进入耄耋之年的米老鼠深感不安。多年来,他还是一副红色的天鹅绒短裤、金色大皮靴和白色手套的打扮,和女朋友米妮的感情很稳定,也依然富有,在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2004年推出的“虚拟形象富豪榜”上,他以58亿美元的年收入位居榜首。
但他的利润增长空间已经不大。2009年,迪士尼收购了“惊奇娱乐”,获得了5000多个漫画角色,其中包括蜘蛛侠、钢铁侠、X战警等。这意味着米老鼠召集了一班超级英雄,只不过这一次他要拯救的是自己。
他也越来越重视蕴含着巨大商机的中国。2006年,香港迪士尼乐园建立。在这家公园里,米老鼠和女朋友穿上了特制的红棉袄,还增加了新成员财神爷。在他名为“米奇屋”的厨房内,展示了他最喜爱的来自欧美的奶酪和一块用中国面粉制成的蛋糕。
他还开始教中国孩子们说英语。去年,迪士尼公司开始涉足中国英语市场,对象主要是儿童。他甚至“穿越时空”到了中国明朝时期,到少林寺、武当山等地拜师学艺。这些都是《功夫米老鼠》中的故事情节,作者杨鹏是迪士尼唯一签约的亚洲作家。他透露这本书半年的销量就达到2万本。
对于这一切,中国人并没有大惊小怪。他们已经习惯了看到米老鼠出现在孩子们的书包上,出现在年轻人的T恤衫上,出现在世界上最著名的冰雪节——哈尔滨冰灯节上。孩子们在阿拉丁城堡而不是在清代皇宫中徜徉,耳畔回响着迪士尼的经典音乐《小小的世界》。
这只来自异域的老鼠,几乎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就像可口可乐、麦当劳一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过去请客吃饭去麦当劳,现在吃麦当劳和吃包子没有差别。”
他认为米老鼠在中国的发展变化,恰恰说明了“越开放、越自信”的道理。“就像我们不会认为有了可口可乐就会丧失自我一样,乌龙茶不是一样很好喝吗?”他说,“这些西方文化的进入反而激发了我们的文化自觉。”
对于这位文化学者来说,还有个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如果说多年前是中国人需要米老鼠,那么现在则是米老鼠需要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