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U到O:浅谈中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流向
一天,班级就业指导委员给大家带来一个信息:“2010年4月29日,中央组织部下发通知,5年内选聘10万名大学生村官将增加为5年内选聘20万名大学生村官。”听到这里,我们年轻的脸上都显露出了兴奋的红晕。其实,我们班一直都有同学对“大学生村官”这个职业很看好,到周边乡镇做实习村支书助理的假期实践也不少见。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江苏省开始试验,到今天在全国范围的全面试验,原本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学生村官”计划,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黑板上,毕业生晚会举行时间的通知很醒目。翻开课本,正好停在介绍日本“U线现象”的那一页上。看着这些,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所谓“U线现象”,是指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在日本出现的城市劳动力回归农村的现象。经济高度增长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大都市的人口“过密化”,使得部分大城市的毕业生选择回到故乡的农村开创自己的事业。听外教说,由于受到之前与此现象相对应的农村人口“过疏化”影响,镇村公务所(相当于中国的村委会)、农业协作组织、工商联合会等这些过去被安置于农村的工作岗位,在当时的日本毕业生眼里成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农村环境的清新自然,农村工作的安定舒适,农村人情味的浓厚质朴,回农村工作可以兼顾看护自家不动产……所有这些,都成为日本大学毕业生返乡热潮的强有力的理由。
农村环境对于日本的年轻人为何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呢?追根溯源,我发现,由于日本是一个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由6800多个岛屿组成,全国68%的地域是山地,与海为邻、与山为伴的历史活动,使得日本文化成为“生存”哲学与自然映像的结晶体。也就是说,日本文化的形成是与日本独有的自然环境所造就的风土人情分不开的,日本人常说的“与大自然亲近”,是他们穷其一生所要完成的课业。归根结底,这其实是一种“自然至上”的思想倾向。
与日本不同,我们的中华文明历时太久,五千年的人类历史活动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这可能意味着中国人离开大自然母亲的襁褓也太久,久到我们的心境里不自觉地滋生出越来越刺眼的“人类至上”思想倾向。纵观古今,我们更注重于人类社会的构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度发展,使得许多年轻人被社会发展的潮流所驱使,背上行囊,纷纷脱离相对落后贫困的农村,奔向先进繁华的城市,或者在大学毕业后直接留在城市,很少有机会用自己的双手触碰故乡的乡间热土。所以在中国,“孔雀东南飞”、“西材东送”这种就业趋向,至今仍然很明显。
值得欣慰的是,“大学生村官”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送来了一股清新的风、一个新的选择。曾为此做过专项调研的同学告诉我,政府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农村自然环境的优越和人文环境的舒适、大城市毕业就业形势严峻,这些都是一些大学毕业生选择回到农村的主要因素。不仅有“大学生村官热”这个现象,更多的大学生也开始另辟蹊径,将就业目光转向中小城市和广阔的农村,返乡创业,科技种田。比如,《福州晚报》报道的福建永安市小陶镇的大学生冯壮波辞掉高薪岗位,带着新婚妻子返乡种菜的新闻,就曾经引起过社会的广泛关注。
回到宿舍,在Yahoo!Japan上进一步了解后,竟意外地发现了另外几个与“U线现象”相类似的情况:在大城市毕业后,日本的大学毕业生会选择回到故乡农村附近的中小城市,或者在并非自己故乡的其它城镇定居就业,这两种现象,从地图上看分别形成“J”与“I”这两个英文字母的形状,所以又被称为“J线现象”与“I线现象”。
日本大学毕业生的区域流动从“U”到“J”再到“I”的转变,正是日本人对于“亲近大自然”这一课业的最好诠释。其实,我更希望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出现一种“O线现象”:我们大家用双手围成一个个小“O”,来实现与地球这个大“O”的和谐相处。
告读者
为增进中日两国青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中国青年报社与日本科学协会、人民中国杂志社今年继续共同主办了“2010笹川杯·感知日本”有奖征文大赛。“笹川杯·感知日本”有奖征文大赛于2008年创办,它得到了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的大力支持,当年被全国青联纳入“2008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系列活动。
2010年度“笹川杯·感知日本”有奖征文大赛已于10月31日截稿。中国青年报社自今年4月刊登征文启事以来,读者积极响应、踊跃参加。很多读者还来信来电由衷地表达了对中日友好事业的支持。通过此次征文大赛活动,基本上达到了“加深中国青少年对日本的了解,促进两国青少年友好与交流,进而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的初衷。
明年,中国青年报社与日本科学协会、人民中国杂志社将继续合作举办“笹川杯”征文活动,敬请读者关注我们的相关启事。
主办单位:
中国青年报社
日本科学协会
人民中国杂志社
后援单位: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
日本驻华大使馆
中日友好协会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
特别赞助:
日本财团
赞助:
全日空航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