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繁荣背后的人才之困
旅游专业毕业生: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脱节
“我学的是旅游英语专业,上学时我们要背大量的导游词,老师告诉我们到长城说什么,到故宫说什么。可是真到了实习的时候,我带着外宾到了故宫,只有刚到的时候,他们可能出于礼貌会听你说一些简单的介绍,然后就问,‘为什么叫皇上?为什么住那么大的地方……’他们问的问题可能你想都没想过。”邓巍是北京市通州区永顺镇龙旺庄村的大学生村官。2009年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英语专业毕业后,她曾找了一份旅行社的工作,然而工作上的落差使得邓巍最终选择了当一名大学生村官。“毕业以后,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不干本行。实际上,学校学到的很多知识根本用不到实际工作中。”邓巍告诉笔者,大学里她的主修课包括北京英语导游、旅游管理、导游业务、导游基础、英国文学、语言学、西方文化等,然而这些知识能够用得上的只有10%。“只有英语最有用。”邓巍说。
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王阳也表示:“学校专业教育和企业人才实际要求的脱节,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选择从事这一行业的意愿”。
用人单位:旅游专业学生较其他专业学生优势不明显
笔者试图采访一些国内较大的旅行社,但这些企业无一例外地以“无法就此话题接受采访”而拒绝。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企业负责校园招聘的人力资源主管告诉笔者,相关话题比较敏感,说出来可能会降低旅游企业的招聘质量,或者影响学校的招生率和旅游专业的就业率。旅游企业对人才的社会经验要求较为严格,而目前企业招聘到的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尚无法把所学知识立即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很多的日常工作需要从零学起,相较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显现不出太多优势。
“旅游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优势在于,他们对理论知识和一些行业名词有感性认识。不过酒店服务等更讲究实操性。之所以很多学生反映所学理论知识用不上,才能施展不开,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校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很少真正参与过酒店管理,无法与酒店经营的实际状况联系起来。”北京龙熙温泉度假酒店实习生主管王晓慧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这个行业真正需要的是踏实肯干,愿意学,吃苦耐劳的人。由于每家酒店的经营状况不一样,因此,一般新入职的员工都会接受新的技能培训。所以,是不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授业者说:强化技能和教学实践是短板
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的低进入率和高流失率,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高校旅游人才的教育。笔者从多方渠道了解到,选择商科大平台教育的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2008级工商管理类学生在重新选择专业时,就因为旅游管理专业的选择人数过低而未开班。对此,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老师卢建亚认为:“这种情况对旅游行业发展最直接的负面影响就是,造成大量人才浪费,使得旅游企业的工作效率低下,同时更是制约旅游行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笔者了解到,2009年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也因生源不足而暂停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招生。“旅游管理作为新兴学科,相较于强势的金融、会计、经济等学科,发展并不完善,所以竞争力还有待提升。”北京交通大学教授余青解释说,“强化技能和教学实践方面确实是国内高校旅游人才教育的一大短板。但之所以很多人会认为高校旅游人才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是因为旅游专业的应用性强、服务性强,本科生在从业时与职高、中专生处于同一平台。在从业1至3年内,一些大学生还没有显现出大学本科教育所带来的管理技能优势,就已经离开了这一行业。”
研究者说:加强校企之间衔接,改善大学生就业心态
在谈到高校旅游人才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是否脱节的问题上,中国旅游与休闲中心副主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厉新建教授表示:“高校旅游人才教育从总体上讲应该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但是结构上显然存在着差距,学校培养的学生未必能很好地符合企业的需求,市场所需要的人才未必能够通过院校来培养。所以,需要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与衔接,同时让学生走向实践,请企业家进课堂,调整学校的课程设置,增强学校自主设置专业的权限和灵活性。”
“高校在培养旅游人才方面,应该不仅仅依靠学校里的高素质师资力量。”王晓慧建议,应该更多地让一些有管理经验的企业家亲自授课。同时,着力摆脱传统经验教条主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身实践,加强职业技能教育。此外,如果一方面让学生完成学业拿到学士学位证书,另一方面学校辅助学生拿到诸如导游证、客房服务员等级证书,实现双证制甚至多证制教学,将大大改善旅游专业学生的低从业率和高流失率状况。
“学校的教育应根据行业的发展情况作出适时有效的调整,学校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对改善旅游专业学生从业情况确实有很好的效果。但学生本人切忌好高骛远,踏实肯干才是改善旅游专业学生从业情况的根本。”余青教授解释道,“大学教育赋予学生的素质、思想、学习方法是不能忽略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