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11月26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青年话题

汽车驮着拥堵在最大的“慢城”爬行

陈泰然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11-26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喧嚣一时的“慢城”评选终于落幕。其实不用评选,只要你看看北京道路上的茫茫车流,看着首善之区一步步身陷拥堵而无法自拔,就知道真正的慢城在哪儿了。

    欢心鼓舞的“家家有车”的梦想,已经把这个城市拖下了水,汽车的迅速普及终于导致噩梦。

    我国汽车进入家庭的历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1994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个《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主要精神,就是“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2004年,新的《汽车产业政策》出台,鲜明提出“推动汽车私人消费”。到了2009年,中国汽车产业产值已超过3万亿元,实现利税超过3000亿元。中国的汽车零售额,已占到了社会消费品总额的27%%。也就是说,社会每消费1元,就有0.27元是汽车贡献出来的。

    车多了,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的社会问题必然出现。这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管理者理应事先预防和积极治理,可政府的应对方式却是“鼓励买车,限制用车”。这个办法看似两全其美,既让企业卖出了汽车得到了利润,又让政府收获了税收、政绩和GDP,可老百姓却乐不起来:买了车才发现油价、停车费、汽车保险,包括交通违规等方面的开支一路攀升,钱花出去了,便利却没得到,颇有些“请君入瓮”之感。

    一个城市,对汽车的容纳量有限,如果不限制车辆的增长,城市最终将会因为拥堵而瘫痪。“限车”、“限行”势在必行,关键是“限制谁”、“怎样限”。粗算一笔账:

    目前,北京机动车总量已接近500万辆,以北京总人口2000万计算,平均大约每4人拥有一辆汽车。

    如果按1∶26(全国政协委员和国务院参事任玉岭统计)的“官民比例”算,北京2000万人口,约有公务人员76万(北京是全国政治中心,官民比例会与全国平均水平有所不同,这只是一个大约的估算),而北京市公务用车却达到70万辆(中央电视台11月3日),接近人均1台。

    一方面,国家大力鼓励汽车进入家庭;另一方面,公用车比例大大超过普通百姓用车,如果限车不可避免,应该限谁?当然,一味强调取消公务用车不现实,让私家车车主为缓解北京交通全额埋单更不公平,需共同努力。

    “限买”、“限行”从公务用车做起,这不能回避。自2000年酝酿启动公车改革试点以来,北京市的公车改革已经历了近10年的长跑。但是,试点非但未能换来车改的大规模推行,反而有止步之嫌。据央视报道,北京公务用车已达70万辆,占本市机动车总量的近15%%,且主要集中在城区,极大占用了本就稀缺的道路资源,而且空驶率非常高。在北京挖空心思治堵的当口,这一信息耐人寻味。所谓“上行下效”,限车如不从规模庞大的“领导用车”做起,而只拿平头百姓开刀,何以服众?

    在“限公”的前提下,为了公民的公共利益,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控制私家车的购买、使用。除了建设覆盖更广、更加便利的公共交通网络之外,还要限制私家车的数量。上海一直通过拍卖车牌的方式,限制私车的数量,其思路值得借鉴,但手段未必合适。可以考虑以“摇号”的方式,来分配车牌。一来,所有购车人都有机会买车;二来,避免政府从拍卖车牌中获利。

    交通拥堵绝非车多这单一因素导致,这是一项涉及城市建设、道路规划、交通指挥、驾驶培训等各领域的系统工程。中国过早进入了汽车社会,可公民的交通素质却有待提升,不守规矩等各种人为原因,也大大降低了通行效率。解决北京的拥堵问题,恐怕不是只“限车”就可以。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