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曝时代,数一数你相信了多少谣言
数数你一共相信了几个谣言。这是“网友曝”时代一个很有现实批判性的拷问,也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脸红的尖锐追问。“网友曝”时代,某个传言一旦传出,许多人是根本不问有没有权威的信源、有没有确凿的证据,就毫无保留地相信了传言,并将这些传言当作判断的依据和批评的由头。网络浮躁也就罢了,遗憾的是,一些媒体和评论人也面对传言而放弃基本的考证和辨别努力,不经调查就将其搬到了新闻版上,不加分析就将其作为批判的论据。
有人要说了,你不相信那些网络传言,怎么就相信了这个帖子呢?因为这个帖子有理性的分析和详尽的考证,其符合常情常理常识的分析说服了我。相比之下,先前那些传言缺少事实依据,又不合逻辑,可许多人宁愿相信,轻易接受了网曝的传言并被传言激得愤怒无比。
轻信那些传言的人,并非因为他们懒惰,而是他们的期待在作怪。那些传言,是那么符合他们的期待,符合他们先入为主的偏见对事件所进行的想像和推理。传言那么投合他们的胃口,迎合他们所想,他们自然就轻易被传言击中了,对传言爱不释手,爱着爱着就当成了事实。
在网友曝大行其道的今天,不仅李刚案上谣言甚嚣尘上,许多事件上都有类似的盛况。事件越大越受关注,围绕着这个事件的谣言就越多,什么怪诞的谣言都有。比如,这次上海大火上,不少人判断其后定有官商勾结的腐败,有传言就说承包这个工程公司的老板,是某市领导的夫人,传得沸沸扬扬,可迅速有人指出,那个公司老板是个男的,传言甚至连性别都没搞清楚——你可以说官方对事件处理的不透明和信息发布的缺席导致谣言四起,但你不能不反思谣言本身的恶。数数你一共相信了几个谣言,这个命题拷问着每个轻信的人。
所以,在网友曝混乱纷呈的今天,要警惕自己的期待,因为很多时候你的期待正是谣言之源。
期待,似乎是一个好词,有期待才会有向上的动力和发展的方向,为什么要警惕“期待”呢?因为,一个人如果有了过多的期待,而又不对这种期待保持警惕,判断时就很难保持客观,就会误把“自己所期待看到的事实”当成“客观的事实”,从而造成判断上的失败。
谣言有一种传播机制:当一个人有了先入为见的偏见并过于迫切期待看到某个结果时,久而久之,就可能将这种强烈的期待当成某种既成的事实——许多谣言正是迎合人的这种期待而编造出来的,因为是那么符合人们的期待,符合人们所希望看到的结果,于是就当成真的了。比如“李刚门”就是如此,很多人并不会客观地看待这个事件,而会带着许多刻板成见,比如,会想像他肯定是一个贪官,他肯定有着非常硬的背景,他必然道德败坏,不然怎么可能如此嚣张?也许事实并非如此,可“期待”使他们愿意相信未曾得到证明的传言,并且借题发挥大谈官民对立、大谈权力腐败、大谈官二代问题、大谈后台问题……
我不是说撞人有理,也不是替李刚辩护,但是,潜意识中的“期待”,确实滋养了我们某种愤怒的情绪。这种期待中,“他有5套房”(潜台词是“腐败”)和“他岳父是副省长”(潜台词是“后台很硬”)之类传言,就横空出世,并且让很多人确信无疑。
“蒙牛陷害门”暴露出,如今网络水军横行,操纵网贴的公关公司泛滥,那些公关公司是靠什么制造出传言的?依据的就是民众的想像、期待和焦虑。顺着一些人的期待制造出传言,把传言编得非常符合大众的阴谋论思维,自然就能牵着大众的鼻子走了。一个人整天想着“李刚门背后必有更硬后台”,当他看到那么暗合其期待的“他岳父是副省长”时,他的理性就完全丧失,而被谣言的魔弹轻易击中。
所以要警惕自己的期待,正像官员要警惕自己的爱好一样——官员的爱好很容易被人所利用,成为腐败的突破口。我们的“期待”也一样,很容易成为虚假消息的突破口。有句话说得好,最应该警惕的就是那种符合我们期待的传言。有了对事实先入为主的期待,就容易轻信,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
不仅要警惕自己的期待,也要警惕别人的期待,如果一个评论人对别人的期待过于注重,写作时就会有迎合,为了取悦读者而扭曲自己的观点,迎合大众的期待,就无法保持独立的判断和客观的评论。写评论时,就不会写自己的真实所想,而是“给读者他们想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