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为何有光荣榜无耻辱榜
其实,不止学校里只有光荣榜、荣誉室,国内很多企业、单位内部,一样只有光荣榜和荣誉室,记录下来的也都是“闪光的足迹”而非败走麦城的狼狈、无奈。即便偶尔提及耻辱、失败,也不过是一笔带过,或者含混其辞。因此,学校里有光荣榜无耻辱榜的原因不能只从学校里找,根源还在社会上。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社会的普遍偏好使得学校更愿意展示光荣而非耻辱。
一个人乃至一个组织,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当然不会只是顺风顺水,光鲜靓丽,永远在往上走。这是客观规律。但是,人和组织在如何看待这个规律的问题上,显然要复杂的多。其间自然会有选择性,比如,人们更愿意强调好的一面,不愿面对不好的一面;更愿意展示荣耀,而不是耻辱,等等。于是,经过记忆筛选留存下来并不断得到强化的,大概只剩下光荣、荣誉这些美好的东西,失败、耻辱那些不好的事情也就被自然屏蔽了。
这样的自然选择原本无关是非,也涉及不到道德评价。不过是人趋美避丑、揄扬光荣遮蔽耻辱偏好的自然流露,似乎不必过度阐释。然而,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大家都习以为常了的事情未必就是合适的,特别是在学校这样天然肩负教育重任的地方,如何看待光荣和耻辱并不是一件小事情。
回到王旭明的话语上来。中国学校有光荣榜无耻辱榜还只是一种静态的展示,似乎并无直接危害,但是,令人忧虑的是,很多学校已经跳过这种静态展示,而屡屡表现出只说好、少说坏,甚至不说坏的行为。比如,前不久河北大学在表述校园撞人事件时的态度,就颇值得玩味。王旭明质疑,“这不是坏事吗?为什么往好了说?”这样的行为已经不再是个体,或者小团体的偏好,而成为一个公共事件,侵害到了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不能等闲视之。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看待光荣,如何看待耻辱,也不再仅仅是个人利益、团体选择,而是触及一个社会的价值底线。中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转型期,各种思想、意识、理念、观念均十分活跃。在光荣与耻辱之间,也存在很广阔的中间地带。以往那种单纯的好坏、善恶、是非固然很难完全涵盖、解释这个世界,但是,一个缺乏“耻感意识”的学校注定是怯懦的、没有希望的学校。其对学生所能施加的影响,也并不会是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