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容易,“整心”难
王贝之死让人们审视的东西有很多,比如,批评管理部门对医疗整形整容机构的监管不力。然而,即使管理部门监管有力,可能会减少很多整容意外和事故,但是肯定不会让这类意外消失。因为,有病求医和吃药都有风险,更何况无病求医吃药(整容)。
整容不仅在中国,在国外也非常兴盛,原因在于这是一个成功的捷径,也具有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实验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无数研究早就证明,在具有同样的才能和技术的情况下,面容姣好者比面容一般者获得的薪酬更高,得到升迁的机会更多。这是一种潜规则。国内外的研究显示了大同小异的结果,容貌姣好者在社交和人际关系中比较容易获得认同,同时在婚恋上也更容易成功。更重要的是,一些研究得出定量的结果,容貌姣好的女性比容貌一般的女性所挣的薪水要高7%~15%,而较高的男性比矮个的男性所获报酬要高5%~7%。这只是一般职场的情况,至于演艺界,以貌取人的情况就更为突出。
这样的社会行情和社会心理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凭什么好脸蛋和好身材就能迅速获得成功,而十年寒窗和修行却换不来成功?因此,一部分人在感叹现实不公平的同时,便转而想办法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最容易也最迅速的莫过于整形整容,尽管有风险也在所不惜。更何况,很多时候整容业并不会告诉人们整容会失败,甚至有生命危险,而在广告中把整容吹得天花乱坠。
社会现实和心理,固然是把王贝们送上整容手术台的重要原因,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人们自己的认知心理。可以看到,尽管多数人也看到和感受到以貌取人的不公平社会现实,可并非大多数人都去整容。对整容者的观察发现,一些整容者有不同程度的“心障”或“心魔”。例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整形外科的埃杰顿的调查表明,整容者中人格障碍和心理异常者占30%~60%。而泰勒的调查和分类是,整容者有4种类型。一是个性正常,有外表畸形但无心理障碍;二是心理敏感型,有真的畸形,心理负担也很重;三是精神病态,仅有轻微畸形,但心理负担严重;四是心理障碍型,无畸形或缺陷,但由于心理障碍,要求美容整容。
于是,高夫曼提出了印记学说来解释个体的整容动机和心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特殊群体和个人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某些特定的心理印记。例如残疾者、矮个男人、容貌不佳者或丑陋者、毁容者、肥胖者、老年人等。他们认为,丑陋和残疾是他们耻辱的印记,因此,一些人非常自卑,而另一些人则必欲除掉印记而后快,于是选择了整容。
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每个人要改变自己以获得成功和承认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整形,一种是“整心”,包括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质、钻研技术和获得一技之长。然而,“整心”相对付出的代价要大得多,而且需要较长的甚至漫长的岁月,甚至是一个人一生的付出。但是,“整心”无论有多漫长,修炼到一定程度,就会获得更为稳定和长期的回报,而且非常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