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咬牙掏银子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用不了那么久,改革开放30年来,通胀通缩已经打了几个来回,今儿又该通胀当过街老鼠了。
在网上查《发改委:水气电油涨价应审慎》,蹦出来的是什么?——《没法活了!!!国家发改委:油电水气煤土地明年统统要涨价》。这是2006年4月24日的一篇报道,称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平在全国物价局长会议上表示,明年将在油、电、水、天然气、煤炭及土地等六方面推进价格改革。张平提到,将进一步理顺成品油价格关系,综合考虑国际市场油价变动情况,合理安排国内成品油价格……
打住,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国内油价开始与国际接轨,然后只涨不降,让大家以为发改委就是涨价委,尽拍砖头。
如今情况正在起变化,发改委也转变了态度,通胀是大敌,要稳定物价与民共渡艰难。国家发改委11月25日表示,各级政府要把握好政府管理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审慎出台,要清理和取消不合理的涉及企业生产与群众生活的收费项目。
马上有地方政府拍案而起,勒令菜价趴下。虽有群众拍手称快,但大家经过市场经济的培训,也知道这不是正道,长不了。这回倒是国家发改委的说法靠谱,“地方政府要克制自己掌管的水、电、煤、气等涨价的冲动”。一句话,政府对市场事务轻易不要插手,对自己的腰带却要狠些再勒狠些,比如北京市对进京蔬菜运输车辆取消收费。
这一轮通胀是怎么闹起来的?两年前的4万亿刺激政策被认为是重要原因。但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所长罗云毅认定“4万亿投资新政与通胀无关”,北大李国魂也附和说,所有的投资均会以经济效益为前提,尤其是拉动的民间投资更不会采取盲目发热的态度。
这话嘛,好像与事实正相反。30年来,甚至60年来,中国从没有如此大规模的政府投入,为实现账面上的保增长而突击花钱,不仅是4万亿,这两年大部分新增资金都落到了地方政府和国企手里,还是不要谈“均会以经济效益为前提”吧,不仅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浪费和腐败机会,甚至基础设施的投入效益,短期内也难以评估。
正此时,11月16日,成都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推出《关于全域成都城乡统一户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的意见》,到2012年将实现全域成都统一户籍。
这似乎又是一个花钱战役?
有媒体在报道此事时称:“继重庆之后,另一个统筹城乡综改区成都也拉开户籍制度改革的大幕。”实际上这两个城市有一个质的差别:成都明确,进城农民可继续保有承包田、宅基地等财产权;而重庆开始时是没有这个承诺的,进城农民“不能两头便宜都占”,只是后来在各界质疑后,重庆才承诺农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交出承包田和宅基地等财产权。
城乡融合的关键点是,乡村的社保福利是否免费?成都市明确,到2012年底前,将建立以身份证号码为标识,集居住、婚育、就业、纳税、信用、社会保险等信息于一体的公民信息管理系统,城乡居民在统一户籍背景下享有平等的教育、住房、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农民不愿进城者,同样可享受这些基本权利。
成都市政府准备了充足的财力建立社保体系,而不需要通过把农民的承包田和宅基地拿过来置换,不需要把由此产生的溢价财力用于建立社保体系为前提。据报道,为补齐城乡教育差距,成都市3年共投入9个亿,建了410所标准化学校,成都市每年还拨给每个村20万元的社会管理经费。成都现有总人口1125万,其中农业人口600万,政府还负担得起。而重庆市宣布将有4000万农村人口进城,第一步是1000万人,这就需要大的财力,属于王进喜“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做这些事,成都和重庆都没有权力印钞票,政府只能自己咬牙往外掏银子。回想起来,如果当初的4万亿不都变成钢筋水泥,国家发改委的手指缝稍稍松一点,让细碎的阳光洒在成都和重庆的进城农民身上些个,缩小城乡差别,扩大内需,日子会更给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