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五法联动”促非公团建
面对青年分布的新格局,团青岛市委根据“在传统领域着眼于巩固,在非公领域全力突破,在社会领域展开探索”的总体思路,统筹协调体制内外两个青年群体和两种青年资源,运用“五法联动”的方法,即坚持党建带动、创新拉动、行业推动、品牌驱动、说服力与内在力联动,大力拓展非公团建新模式。目前已提前完成1300家非公组织的团建任务。
“非公团建看似建立的是有形组织,实际上做的是人的工作,包括企业家认不认可,我们做的事情能不能得到在非公组织就业的青年人的欢迎和赞同,新生团组织的团干部能不能真正干起来。这正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基本理念,核心就是运用群众工作方法。”团青岛市委书记陈飞说。
将积极氛围导入青年工作
在一个青年员工占90%以上的民营企业,如何让这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留得住、愿意干、干得好,青岛营上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杜秋兰曾备感困扰。
办法不是没有试过。杜秋兰为此专门组织员工集体外出游玩,可她发现事后没过几天,员工的工作热情又大不如前了。“那时我就在想,怎么样让这些年轻人的工作激情保持得更久一些。”她说。
变化源于一支“青年文明号”的介入。29岁的崔婷婷现任青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机电化矿处家电科科长,她所在的部门2008年被评为省级“青年文明号”,营上电器公司正是其业务联系对象之一。由于年纪相仿,在同该公司员工接触过程中,崔婷婷和同事除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外,渐渐多了些生活和思想上的交流。“我会问他们空闲时间干什么,有什么爱好,如果他们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对企业认同感增强,就不会随意跳槽”。
在这支“文明号”的带动下,各种活动在员工间深入展开。时间一长,杜秋兰看到了切实的变化:“每次活动刚结束,员工们便盼着下一次活动的到来,这种积极向上的氛围被引导到工作中,让我们受益很大。”在杜秋兰的支持下,今年9月,该企业的团支部正式挂牌成立,5名委员全部是企业的中层骨干。
借助“青年文明号”仅是团青岛市委利用品牌资源开展团建工作的一部分。此外,他们充分利用青年岗位能手、青年创新创效、青年企业家协会、青联委员等品牌工作,与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团建工作进行有效衔接,向其提供工作载体,注入工作资源。
组织形态灵活设置
面对周边300余家外来务工青年聚集的企业,如何以4名工作人员之力服务好这些打工青年,给他们提供学习、就业、交流、联谊、维权等方面的服务,城阳区新市民家园负责人陈明钰采纳了“核心辐射”建团模式。
“我们在不具备建团条件的企业中发动青年骨干建立团小组,组长为新市民家园培育的青年骨干,活动开展主要是自发组织、自愿参与。在工业园区的多个企业建立起团小组后,再在企业外围联合建立片区团委。建立片区团委后,以此为平台,通过组织开展团的活动,将团的活动再辐射到企业中,扩大团组织在企业中的影响力。”陈明钰说。
繁忙的工作之余,软件青年杨雅伟还担任公司“组织活性化”部部长,用老板的话说,这个部的唯一职能就是“让大家好好放松”。杨雅伟说,这一创意正是受软件青年俱乐部的启发,而后者试图覆盖的是青岛市市南区软件园内5000余名35岁以下青年员工,目前已吸纳成员企业16家。
这个真正以青年为主角的俱乐部处处体现着民主精神:推行轮班主席制,成员单位在担任轮班主席期间全面负责俱乐部的日常活动安排;建立开放型的运作方式,促进企业间的“联营”、会员间的“联动”、企业与政府间的“联手”;建立经常性的活动机制,不仅开展经常性的培训、论坛、联谊等活动,还发挥软件行业整体优势,积极建言献策、参与公益事业。从2009年7月成立至今,俱乐部已有6家会员单位和4家非会员单位递交建团申请。
根据全市产业布局,团青岛市委在产业聚集区、工业园区等业态一致、地域集中的区域集中设立团组织。针对青年劳动力流动路径的规律,团青岛市委还进行了“人力链”建团模式的探讨,通过把握人力资源链条的走向,从人力资源链条的源头入手抓好团建。比如青岛德利丰职业培训学校的汽车维修、美容美发化妆、室内设计等专业都建立了团支部,整个班的学员毕业后都到企业就职,相应的团支部也移植到企业,由此开辟团建的新渠道。
“我们根据不同类别的经济形态,采取分类引导、分类建设的方法,构建立体化的团的组织体系,试图以最大的灵活度设置服务青年的组织形态。”团青岛市委城市青年工作部部长李晓元说。
“三级培养”体制外青年骨干
非公团组织建立后,要真正活下来,并融入既有团建格局,真正成为青岛团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团组织的团干部是否有能力将工作开展起来,起着关键作用。
关于如何培养体制外青年骨干,团青岛市城阳区委总结出一套可行性很强的“三级培养计划”:受教育程度较高、对党团组织认识较深刻的青年是第一类骨干,团组织通过举办青年骨干培训班,安排参与团的工作等方式,将其培养为团干部,培养成熟后作为推优入党的对象,向党组织推荐;对于不能培养为团干部的青年骨干,团组织将通过组织劳动技能培训和创业就业培训等方式,使其认可团组织,成为带动其他青年参与团的活动的纽带,即第二类骨干;对于其他青年骨干,团组织通过开展各种青年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使其自觉参与到团的活动中来,接受团组织影响,成为团组织培养的第三类骨干。
按照团青岛市委的计划,在年底前,要将这1300家非公组织的团干部全部在青岛市团校系统培训一遍,进一步提升其领导能力,增强其对团组织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