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12月2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青年话题

记住江平“多写回忆录”的倡议

陈才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12-02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著名法学家江平的《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以最高票当选深圳读书月2010“年度十大好书”,并被授予“年度推荐”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江平说“因为活着的人来写自传,弄不好会被人感觉是出风头,是更多的表现自己。所以写的人多少有所顾忌,我本人写的时候也有顾忌。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鼓励、提倡,特别是经历了各种磨难和波折的人,多写一些回忆录,多写一些历史的真实情况”。(《深圳商报》11月30日

    名人回忆录,包括传记,一直受读者喜爱。它对于历史的认识、真伪的辨别,以及反思和借鉴都有颇多作用。另一方面,它又是再现历史、帮助读者了解过去的载体和窗口,特别是对于历史人物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今中外,不少历史、文化名人都留下了自己的回忆录,有些甚至成为经典名著,如卢梭的《忏悔录》。

    但正如江老所说,依传统的观点看,活着的人来写自传,弄不好会被人感觉是出风头;再就是有点不吉利。因此,许多名人在离开后,并未留下回忆文字,对于后人了解认识历史,探究历史事件和时代真相,都增添了难度。毫无疑问,回忆录首先是个人的,但同时也是历史的。历史无法脱离具体的个人而单独存在。对于历史、文化名人来说,写回忆录,留下一份历史的见证,不仅是个人的选择问题,也是历史的责任问题。遗憾的是,很多历史文化名人,却选择了沉默。例如,导演彭小莲最近披露,她准备拍摄一部关于“胡风集团”的纪录片,其中采访了绿原、何满子、梅志、贾植芳、谢韬夫妇等,但当她找到当年重要的当事人舒芜,后者却拒绝采访。当然,当事人有沉默的权利,但沉默本身却无法帮助后人理清尘封的历史真相。

    其实不光是名人,随着口述史学的兴起,现在史学界已经开始关注普通人的历史。上世纪40年代,具有现代意义的口述史学在美国产生,六七十年代在欧洲和其他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利用。近些年来,口述史越来越被中国大陆史学界所重视。报纸、电视台也开辟了诸如“百姓纪事”、“记忆”等栏目和专题,记录和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最近,《南方周末》有关“红卫兵道歉”的报道引人关注。笔者就在想,当年的红卫兵们,在向被自己或“战友们”扇过耳光的老师道歉的同时,如果能更进一步,通过写回忆录、自传的方式还原历史,让后人更深刻地认识、解读当年的悲剧,对于国人“真正吸取历史教训”,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需要警惕的是,现在不少“名人”的回忆录、自传,往往空洞无物,要不就是自吹自擂,拔高自己、贬低他人。卢梭曾经批评过写自传的人“总是要把自己乔装打扮一番,名为自述,实为自赞,把自己写成他所希望的那样,而不是实际上的那样”。这种欺世盗名的回忆录、自传,就不是什么留给后人的珍贵财富,而是歪曲历史的罪证了。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