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加速解放军现代化建设
2010年11月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纪念会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举行。图为纪念馆收藏的二级战斗英雄郑起当年吹过的军号。
CFP供图
抗美援朝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这场高度现代化的战争,大大推进了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为人民军队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放军迅速成为一支诸军兵种合成的现代作战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在中国革命战争的硝烟烈火中成长壮大的人民军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军队的现代化水平,但受国家财力、科技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军队现代化进程步履蹒跚,困难重重。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非常措施,大批进口或仿制苏式装备,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因此迅速起步,明显加速。
1950年8月26日,周恩来在检查东北边防军工作的国防会议上强调,各军兵种都要有深刻的战争思想,并立即着手拟定三年建设计划。解放军各军兵种随即确定了自身的发展规划,开始大规模扩编或改装部队。到1952年,各军兵种的发展规划所确定的目标,除个别项目外基本实现。新组建的陆军各技术兵种和空军部队先后入朝参战,志愿军的战斗力因此得到长足进步。
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解放军各总部充分研究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作战情况,根据现代战争的作战需求和现代化军队的建设要求,调整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思路。1952年7月,中央和军委批准了总参谋部拟定的1953~1957年五年军事建设计划纲要,为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描绘出新的发展蓝图:到1957年,陆军按照新编制装备100个师;空军建成150个团,逐渐淘汰活塞式战斗机;海军拥有各
种舰艇785艘以及海军航空兵师、海岸炮团;炮兵拥有野战炮兵30个师、队属炮兵84个团;装甲兵拥有10个坦克师。尽管五年军事建设计划纲要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了许多调整,但它所确定的军队发展目标则始终未变,特别是减少数量、加强质量的发展思路,成为解放军现代化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到1958年,在解放军的编制序列中,空军占总员额的12.2%,海军占5.8%,炮兵占4.8%,装甲兵占2.3%,基本实现了战略合成的目标。无论是军队的结构还是战斗力,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全军实行了薪金制、义务兵役制、军衔制和以共同条令为标准的正规化管理制度,建成了以院校为主体的军事教育培训体系,实施了正规的训练体制。
所有这一切,使解放军由一支以步兵为主的陆军部队发展成为以由步兵、炮兵、装甲兵、工兵、防空兵、铁道兵等兵种组成的陆军为主体,加上相当规模的空军、海军等部队组成的诸军兵种合成军队,实现了向现代作战力量的转变。
解放军装备建设突飞猛进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志愿军的装备与美军相差悬殊,这直接影响了志愿军的作战能力。战争初期,志愿军多次包围美军团或团以上建制部队,但全歼美军建制团的战例只有一个。军委和总部以陆军部队的改造和空军部队的组建为重点,大批进口苏式装备,组建或扩编新的军兵种部队,使得人民军队的装备建设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突破。主要成就包括:
第一,步兵轻武器换装。1951年10月,中苏两国签订协定,确定苏联向中国提供60个步兵师的装备,同时提供各种兵器与弹药首先是陆军轻武器与弹药的制造蓝图。到1954年,志愿军和国内的56个师用苏式装备进行了换装。中国的各大兵工企业也利用苏联提供的蓝图成功地仿制了50式冲锋枪等枪械。虽然进口的苏式枪械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军使用过的旧品,仿制的枪械性能也不如美军现役装备,但志愿军和国内部队因此全部淘汰杂乱装备,首次实现了全军枪械型号统一,这对于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来说,迈出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
第二,炮兵部队换装和扩编。炮兵是陆军部队现代化改造的重点。从1950年开始,中国先后从苏联接收和进口各种火炮4000余门,基本形成了团以下分队以迫击炮为主要装备,步兵师以上部队以加农炮、榴弹炮为主要装备的火炮装备体系,陆军部队的支援火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三,装甲兵、防空兵的建设。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解放军的装甲兵部队只有3个旅,装备全为缴获的日式或美式坦克。从1950年11月到1955年4月,中国共从苏联购入30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防空部队的发展更是迅速,志愿军入朝时只有1个高炮团,而到战争后期,除经常保持4个野战高炮师机动作战外,还有13个城防高炮团、50多个独立高炮营先后参战。
第四,空军部队的发展。空军是抗美援朝战争中重点建设的军种。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空军作战部队只有1个混成旅,通过引进和接收苏联装备,到1954年年初,人民空军已经发展为拥有28个航空兵师、70个航空兵团、各型飞机3000余架的强大空中力量,其中12个团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米格—15型和米格—15比斯型喷气式歼击机,越过螺旋桨阶段,直接步入喷气式时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武器装备的改善,直接表现为志愿军战斗力的提升。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战——金城战役,志愿军炮兵部队在28分钟的炮火准备中即发射炮弹1900余吨,步兵部队在火炮和坦克的掩护下,仅用1个小时就在30公里正面全线突破了敌军4个师的坚固防线,21小时完成了战役进攻任务,收复土地160多平方公里。到了1953年7月朝鲜停战前夕,无论是防御战斗还是进攻战斗,志愿军都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到1955年年底,解放军用进口和仿制的苏式武器,共换装和装备了106个步兵师,9个骑兵、守备、内卫师,17个地面炮兵师,17个高炮师,4个坦克、机械化师,33个航空兵师和9个舰艇支队,武器装备水平实现了整体性的飞跃,面貌焕然一新。
解放军作战观念发生深刻变化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是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基本经验。志愿军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良传统,抗美援朝战争成为人民军队认识、体验并最终学会驾驭现代战争的最好课堂。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从中央、军委到志愿军全体官兵都在艰辛探索现代战争的制胜之道,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现代战争战略战术。这就是:在战争指导上,坚持“在稳当可靠的基础上,争取一切可能的胜利”的方针;在战略指导上,采取以运动歼敌为主,配合以部分的阵地战和游击战的方针,实施带有战略反攻性质的作战,奠定战争胜利的基础;把后勤工作作为全部军事指挥的重要环节大力予以加强,建成“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使后勤保障由“小米加步枪,仓库在前方”跨入“指挥战斗、组织供应”的新时代等作战新观念。
这些新的战略战术思想,提高了人民军队应对和打赢现代战争的能力。所以,对于人民军队来说,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不仅在于打出了国威和军威,完成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也在于对现代战争的认识和驾驭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毛泽东在总结战争经验时,曾经把“取得军事经验”列为抗美援朝战争伟大意义的第二条,他说:“对美国军队,如果不接触它,就会怕它。我们跟它打了三十三个月,把它的底摸熟了。美帝国主义并不可怕,就是那么一回事。我们取得了这一条经验,这是一条了不起的经验。”
抗美援朝战争的经验成为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1955年,军委专门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经验总结编纂委员会,编写出《抗美援朝战争的经验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的经验被广泛应用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训练和建设之中,其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解放军经受现代战争洗礼,部队合同作战能力大幅提高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解放军官兵对现代战争的特点、规律有所了解,但缺乏深刻感悟,局限性很大,或者对与美军作战缺乏信心,或者用国内战争的观念看待现代战争,所以在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刚刚起步之时,经历一场抗美援朝这样的现代战争洗礼,意义非凡。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通过轮番作战和轮换作战,解放军先后赴朝鲜参战的部队共有:步兵27个军又1个师(其中有25个军又1个师参加了战斗)、空军12个师、野战炮兵10个师又18个团、高射炮兵5个师又13个团和50多个独立营、坦克3个师9个团、工兵15个团、铁道兵10个师,以及大量担负后勤保障任务的后勤分部、兵站、医院、汽车团等部队。到抗美援朝战争停战时,先后参战的志愿军部队已经达290多万人。至1953年8月,经受过抗美援朝战争锻炼的部队占全军部队的比例,步兵为70%以上,空军为41%,炮兵为73%,装甲兵30%以上,高射炮兵为60%以上,工兵为57%,铁道兵为100%。
同样经受战争锻炼的还有解放军的高级机关人员和高级指挥干部。从1951年春天起,军委和总部就有意识地从各总部和各大军区抽调高级干部和参谋人员加强志愿军总部机关,并实行轮换制。如此大规模、大范围的轮换部队、高级指挥员与指挥机关人员,不仅解决了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所必需的人员补充问题,而且使更多的官兵接受了现代战争的洗礼,掌握了现代兵器的使用技术,特别是增强了战胜敌人的信心和能力。
因此,经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洗礼,人民军队的官兵对现代军队和现代战争的领悟更加直接和清晰,其效果直接影响了解放军的建设发展,对加速解放军现代化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为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