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海郎:随时待命的“拼命三郎”
“随时待命”是都海郎生活中的一种常态——今年8月,甘肃舟曲突发特大泥石流灾情,他“随时待命”;四川汶川出现泥石流灾害,他“随时待命”;10月,海南连续8天普降大暴雨,多地受灾,他“随时待命”……在都海郎和他的志愿者同伴从玉树地震灾区回到北京不到6个月里,已记不清有几次这样的“随时待命”了。
其实,在参加过青海玉树地震救援的团干部眼中,都海郎是个带点传奇色彩的志愿者——他带领的突击队是第一支抵达玉树的志愿者队伍,他独自救援过两名被掩埋的群众,与队友共同救援4人,协助定位两人,独自医治重伤员11人……直到现在,很多人认为他是一名专业的救援队员,事实上,他只是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综合应急志愿服务总队的一名志愿者,现任北京红星志愿救援队突击队队长。
今年35岁的都海郎此前是一名铁路沉降技术检测方面的技术人员,喜欢户外运动,所以“总遇到‘驴友’被困山中、车祸之类的事情”。因为在上学的时候学过一些紧急救援的知识,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他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去救援。后来,他又参加了中国红十字会急救师培训和香港应急医疗辅助队培训。
“遇到这种事情,就觉得有责任去救援。”都海郎对一些情景记忆犹新,“其实,这种应急救援常常是在与死神赛跑。”
2008年“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都海郎自发组织志愿队前往四川开展救援行动,搜救期间,协助定位9人。后来在协助转移被困群众期间,定位被困山民700余人、官兵200余人,打开救援通道后协助下撤400余人。
那些日子里,千钧一发的感觉随时都会出现。在绵阳江油勘察堰塞湖时,天空突然阴云密布。只要一下雨,堰塞湖随时会有溃坝危险,在附近扎营的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随时面临生命威胁。“当时我们就是在跟死神赛跑。我和队友立刻组织大家把营地往上转移15米,而且要在下雨之前尽量多地转移群众。”都海郎说,在转移过程中,他又被紧急调往别处,但最终他的队友在下雨前成功转移了 1000多人。
都海郎和他带领的突击队对威胁当地安全的9个堰塞湖进行了实地勘察,为当地政府转移群众提供依据,受到绵阳市委表彰。
去年10月,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成立综合应急志愿服务总队,都海郎成为一名注册志愿者。“以前我只是一个‘草根志愿者’,现在可以算是正式的志愿者了,因为我找到了组织和信任的伙伴。”都海郎说,在“红星队”里,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是碰到紧急的事情,我们会随时集结、待命。”仅从去年10月以来,都海郎就和队友们共同救援遇险“驴友”89人。
都海郎说,当应急救援志愿者不能盲目,需要掌握很多知识——医疗、无线电、潜水、高山向导、很好的心理素质等,“合格的救援人员应该是心理咨询师、急救师、建筑师等,热情救不了任何人,可能还会搭上自己的性命。”
就在1个月前,都海郎成为一名职业救援培训师,但他却越来越感到自己知识的欠缺,“尤其是医疗知识,要有紧迫感,救援错不得。”
本报北京12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