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坚冰仍需努力
有专家认为,户籍制度是解决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的最后一道堡垒。因为,在很多城市,毕业生落户的首要条件是“本科以上学历”,单单这个条件就把所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拒之‘城’外”。
为了一纸户口,很多人付出了太多的努力。《瞭望东方周刊》报道,一直以“新莞人”自居的黄元娟与丈夫入莞打工17年,他们卖掉祖宅,3次购房,两度参加资历考试,只为东莞的一张城市户口本,但至今未能如愿。
事实上,近年来,户籍坚冰较于前些年已经宽松了不少。在一些二三线城市,买房即可办户籍等举措已经让进入这些城市的新居民生活得十分自在。
第二届珠海市优秀技能人才评选工作于近日拉开序幕,本次评选设一、二、三等奖共20名,入选者均可入户珠海,一等奖可获5万元现金大奖。据介绍,获得前三等奖的高技能人才,均可申请入户珠海。这在目前依然暂停购房入户的珠海,显得难能可贵。据透露,2009年,珠海共有186人通过高技能人才政策落户珠海;今年截至10月,相关入户人数达147人,不少人通过高技能人才政策圆了自己的珠海梦。
2008年,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胡小燕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获准落户佛山。他们那一批办理了佛山市户籍的,一共有97名优秀农民工。这97人,是从当地200万农民工中挑选而来的。万分之一的机会,竞争何等残酷。
户籍坚冰仍然顽固,没有被撬开多少缝隙。
细察胡小燕入户时的条件,重头戏依旧是学历、职业资格和技术职称,比如取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是基本条件之一,这种对职业教育背景设置的门槛无可厚非,因为政策的重点就在于鼓励技能型优秀外来务工人员落户。
但另外的条件就显得苛刻了,包括年龄3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无犯罪记录,纳入就业登记,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费,遵守计划生育规定,已办理暂住证,所从事工种符合佛山准予入户工种目录规定等。
珠三角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限制。据报道,今年广州实行“农民工积分入户”后,农民工非常踊跃,但考卷设有“一票否决”,有犯罪记录、违反计生政策的人员,直接淘汰出局。结果,农民工积分入户审核的首日,围得水泄不通的考场内,竟无一人通过初审。
由此可见,坚冰并没有完全被打破,只是裂开了小小的口子。
值得一提的是,任何一项改革,所涉面都非常广泛,更何况户籍制度这种中国最基本的制度之一。由于长期以来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户籍制度的破冰一直囿于城乡及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虽逐渐由紧变松,但最后的堡垒仍难攻克。
这种户籍制度,给公民的流动和迁徙设置了巨大的壁垒,但种种迹象表明,发达地区的城市管理者也并非这种制度的纯粹拥护者,因为这一制度也给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困扰。然而,作为外来人口的巨量流入区,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改革与不改革都很尴尬,是两难选择。
这是因为,在中国,户籍制度往往与福利制度相连,全部放开会给该地区的住房、教育等民生资源带来巨大的挑战。像佛山在解决农民工入户问题时,也设立了配套政策,比如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原则上均可随迁,入户后没有住房的,还可纳入当地廉租房或经济适用房政策范围,帮助其解决住房问题等。
很明显,这些政策无法惠及所有的农民工,更谈不上所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因此,有没有户籍就成为能不能享受这些福利的分水岭。
只有真正关注外来工权益,关注到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坚冰才会逐渐融化,堡垒才能逐渐被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