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哭“弱势”,矫情还是常情?
尽管很多人怀疑“精英阶层也弱势”的论调,但精英阶层在当前确实未必路路畅通,在这个环节是强势,到了另一个环节就可能变为弱势。党政干部也有弱势心态,是再正常不过的。只是,党政干部的弱势是相对弱势,不像贫困地区的农民、城市的农民工、国企改革中的下岗工人、城市贫民等的绝对弱势。当不公正、不公平普遍存在时,每个人都身受其害,党政干部恐怕也不能幸免。正如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王宁所言,在个人的强势范围之外,面对公权寻租或资本恶行,即便是强势群体的成员,也显得很渺小、很无助、很无奈。
在我看来,党政干部的“相对弱势”恰恰是一种公平的体现。当贫困地区的农民、城市的下岗工人处于绝对弱势时,党政干部“相对弱势”一点,就是正常现象,因为党政干部的“相对弱势”对政治文明社会进步有益无害,党政干部岂能永远强势?“在激烈的官场竞争、严厉的问责制度和强大的网络监督面前,一些官员成了‘惊弓之鸟’,生怕做错一件事、说错一句话”,党政干部原本就该有这样的“相对弱势”。“公务繁杂,既要有让上级看得见的政绩,又要有能让老百姓满意的民心工程,想要有所作为却困难重重”,党政干部理应具有这样的压力感和紧迫感。如果党政干部都有这样的“相对弱势”,老百姓才会拍手欢迎。
相反,当前处于这种“相对弱势”的党政干部不多,甚至不少党政干部给百姓很强势很富有的印象(当然,这种印象也不完全客观)。据称,今年“国考”的笔试资格审核考生人数连续第3年突破百万人,7年间攀升了16倍。尽管其中不乏只把考公务员当做“考碗”的一种形式,但谁也无法否认,无数考生正是冲着公务员很强势而来的。在这种语境下,党政干部有“相对弱势”之感倒是好事。无论是从制度设计还是社会现实看,都应增加党政干部的“相对弱势”,党政干部就该有如履薄冰之感。否则,不仅容易爆发腐败,还缺少为人民服务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