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高新区 创新我做主
与他想到一起的,还有营口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朱恒南。
今年2月的一天,当李和忠与他探讨将区内的渤海科技城进行公司化运作模式时,双方可谓一拍即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创新是高新区的使命,但不是非要管委会去做。高新区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加快体制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涉及产、学、研各个环节,就应该通过市场化的资源配置去实现。交给专业的公司去做,才能将先进的科技资源、资金和现代管理手段,通过优惠政策实现优化。”
有了这样的共识,渤海科技城的市场化道路开始向远方延伸。“创新我做主”的口号吸引着一家又一家的高科技企业前来考察、生根。今年9月,营口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区,这被看作是对营口高新区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的肯定。
寻找发展模式生命源
营口高新区是1992年筹建,1994年经辽宁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已经形成了以辽宁船舶工业园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船舶制造及船舶配套产业集群,以中集车辆(辽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生产集群,以马勒发动机零部件(营口)有限公司和营口东方轴瓦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汽车配件产业集群。
这几年,营口高新区先后与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上海船舶设计研究院、中国船舶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几十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科技合作,建立企业研发中心24个,拥有孵化场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自主研发产品32项,申请专利10余项。
高新区的领导深知,作为知名度不高的三线城市,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但绝不能以此为理由自我满足,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其他高新区的差距,以创新的思维,找出一条差异化的道路。为此,李和忠和朱恒南下工夫对全国各地高新区的特色作了几番研究。
“在我国现有的高新区模式下,区位优势是高新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而现有的高新区中,区位条件较好的高新区大都集中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等有限的地区。”李和忠认为,对于一个高新区的区位选择,应该考虑的因素很多,包括智力密集程度、开发性技术条件、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条件、生产和生活环境等。这3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均处于全国的前列,基础设施条件良好,交通四通八达,具备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软硬件条件。
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两个国家战略的交汇点,营口的区位和政策优势比较明显,但也有先天的缺陷,那就是缺乏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突破这个瓶颈是营口高新区发展的关键。
营口高新区也要以生产能力为标准来衡量吗?作为一个三线城市,尽管这几年营口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辽宁乃至东北都是名列前茅,经济总量从辽宁第8位上升到第4位,GDP也超过了千亿元。但李和忠和朱恒南都觉得,凭这个实力,营口还没法儿在全国骄傲。
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引发裂变反应,才能让高新区有快速前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李和忠坦言:“如果希望本地的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起来,就不能只盯着物质资本或技术本身,就不能简单地按进来几个企业论英雄。营口高新区应该是创造高新技术企业的地方,是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站,是拉动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引擎。我们谋划的不是一个工业园区,而是在创造促进企业发展的发动机。”李和忠告诉记者,这是他与朱恒南沟通时达成的共识,也是营口高新区新的发展模式的生命源。
做科研总部基地
找到了高新区发展的瓶颈,明确了高新区的定位,如何找到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又成了棘手的问题。
李和忠首先想到了高新技术转化的困境,科研院所的科学家研究出来的成果是个人发明还是职务发明,以往很难分清,这往往导致科学家在准备把技术产业化时与所在科研单位产生矛盾,而且科学家往往不懂市场,和企业对接困难。“管委会成立的公司,首先要会说3种话,要贯穿产、学、研,让所有成果不仅能够在营口高新区落地,还可以转化出去”。
通过全国高新区和自身的对比,李和忠深深感受到,营口高新区缺乏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密集型技术支撑,不适合作基础型研究,而应该作应用型研究,作一个科研的总部基地,把研究成果直接投向市场。他判断,技术创新包括孵化、催化和产业化3个阶段,作为一个三线城市的高新区,最容易介入的就是催化阶段,“落户园区的企业70%处在催化阶段,当然,产业化对高新区也有意义,可以作大园区的经济总量,但我们可以把产业化放到沿海产业基地等其他开发区去”。
朱恒南非常认可这个方向,他认为,高新区大不大无所谓,但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这样才能形成相关的产业链条。
创造生产“技术”的流水线
在对比研究了美国硅谷、日本筑波及台湾地区的新竹等高新区后,被聘来负责高新区市场化运营的辽宁渤海科技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伟认为,“硅谷是一种思想,虽不可复制,却可以学习。”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农业可以工厂化作业,但却没有人提出技术可以工厂化作业。“我们把技术当产品生产,把全中国的科研机构整合起来,科学家按照我们的订单生产,就是技术也可以代工生产。”张伟认为,网络时代不用在营口建大学,建学研院所,只要有研究成果就可以,全中国、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可能成为营口高新区的“雇员”。
李和忠非常认同张伟的想法。他说,这种方式也解决了科学家变成企业家的难题。高新区在打造技术工厂化的同时,创造了技术市场,“我们给技术找下家,把成果卖掉,科学家可以靠技术入股。另外,渤海科技城可以一次性买断技术,再把技术当产品卖掉,或者培养出相关产业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在辽宁省科技厅的一次会上,营口高新区接触到了硅藻土技术。他们发现,通过技术研发,硅藻土可以作为防盗门的优质防火板材料,替代现有的铝镁板材料。这既能有效地阻挡火灾危险,又能减轻门的重量,节省成本。
于是,李和忠、张伟等带着高新区请来的专家与营口的著名企业辽宁盼盼集团反复研究,又一起到硅藻土产地去考察,终于促使盼盼集团下了决心。总经理韩国贺准备分两步走,首先在高新区成立新公司搞研发,通过高新区的平台与相关资源对接。随后,韩国贺安排了两位副总经理对硅藻土项目作了进一步研究、调查,发现硅藻土研发还可以作更多的延伸。
高新区一鼓作气,将硅藻土产业联盟的产业化基地项目落在了渤海科技城,聚集一批专家,准备通过区域间合作,开发与硅藻土相关的高附加值新产品,打造出硅藻土产业技术的流水线。
为了打造生产技术的流水线,高新区不断地撒网,网罗有好技术、好项目的专家,然后通过渤海科技城用市场化手段配置资源,促使其转化为生产力。他们甚至打造了一个平台,专门为企业寻找项目和职业经理人。
“市场化的事情不用科学家做,我们来做,我们已经为科学家建好了高速公路,他们只要在这上面跑车就行了。”张伟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