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总拿奖励说事儿
小A是个挺靠谱的姑娘。一件事要么不答应,真答应了从没出过什么岔子;只要你愿意和她交往,她恨不得跟你掏心窝子;能力也是没的说,在这个业务型单位,她的业绩一直还不错。
可是,大家关注更多的,是她的好运气。比如,A的上司是个中年男人,在她进公司的时候力挺了一把;比如,介绍她来公司实习的导师,碰巧也是大猫的老师;再比如,实习的时候男同事都对她青睐不已,争着带她做项目,凭着过硬的业绩才留到这个单位。
如果这些放在一个普通女孩身上,谁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异常,相反,会觉得这个女孩很有能力;可是主角换上美女,一切就都变得轻飘飘了,“美女”这个头衔,盖过了所有的理由,成为首要甚至唯一的那一个。
心理学上有一个“过度理由效应”,说的就是美女现象。
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
至于小A,当漂亮可以用来解释一个人顺利的原因时,大家自然不再去寻找其他方面的原因了。所以,当一个人是美女的时候,很少再有人注意到,她其实也是才女。
一位漂亮的女科学家曾感叹,“如果不是因为太漂亮,我会被更多的人记住。”是的,大家记住了她的研究,记住了她是美女,却都忘记了她的名字。
可悲吗?的确有点儿。不过,过度理由效应,有的时候你还真逃不过。
商场、超市的广告宣传页上,总是印着“共为您节省多少元”、“保证全市最低价”等,当你相信这个理由时,会觉得真的非买不可,商家给你的,不过是一个最可见也最容易相信的外部理由而已。你忘了,很多东西你根本不需要,不断强化为你节省多少钱,其实是让你忽略为了这个节省,你真正花了多少钱。
你对陌生人的付出总是心存感激,换做家人朋友,却觉得“是亲人是朋友,理所当然应该伸出援手”,当这个外部理由盖住一切的时候,你觉得家人的付出都是情理之中的,出了点问题,反而牢骚不断。其实,这种思维习惯,其实是让你的幸福感降低了。
还有,你本来对一件事情挺有兴趣,偏巧这件事情可以带来一些收益,最初,你觉得真好,简直是一举两得,可是有一天,收益突然减少或取消,你再做这件事时,是什么感受呢?一定觉得突然有点不太对劲吧。
还是讲一个经典故事: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附近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当孩子们已经习惯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数额。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再也不大声吵闹了,“不给钱,谁还给你叫?”
人人都有给事情找理由的习惯,一旦找到,就深信不疑,哪怕这种理由看上去并不可信。比如,穿黄色每次都能带来好运,事业有成纯粹是因为家里有背景,最近倒霉跟星座运程关系太大了……其实,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些无异于自欺欺人。
所以,不要止步于任何外部理由,你拼命找到的外部理由不过是让你内心舒服的一个借口而已,当你被这种借口催眠,只会让自己的目光越来越狭窄,斗志越来越孱弱。
如果你希望某种行为得到保持,也不要给它过于充分的外部理由。你希望孩子好好学习,一定别总用现金刺激;你期待员工努力工作,也别总拿奖励说事儿;伴侣之间的相互付出,决不是责任和义务那么简单;朋友之间的相互走动,也决不仅仅是出于礼尚往来……
很多事情,人们最初是有内部理由的,无关世俗。当你把世俗的东西强加给人时,只会让他相信,他自己也是个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