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台
在“状态”中相互取暖?
你是否已经很久没和他见面,却熟悉这位朋友的一举一动:昨天感冒了,今天换了个发型,明天要去打球……同样,你的心理变化也被他一一捕捉:昨天觉得工作没意义,今天失恋怀疑人生,明天对年龄的增加感到焦虑……你们之间甚至没有交谈,只是看看对方的MSN状态,就知道得一清二楚。对上述描述有共鸣的人,现在有了名字:“状态人”。一位网友说:“看别人的心情,可以了解别人的动态。另外,也希望自己的动态会被关注你的人知道,如果有人留言了,会突然觉得,原来自己没有被遗忘。”
“直播”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关键词之一。曾有调查发现,不论是“70后”,还是“80后”、“90后”用户,他们在微博上最关注的,都是“心情状态”。“状态人”被认为与“社交孤独症”有关:要么孤独得厉害,要么自我膨胀得厉害。你好像在对着空气说,实际上是对着空气中的所有人在说,总之是需要被倾听、渴望得到回应的状态。那种感觉很好,因为就像对着全世界撒娇,当然那种感觉也可能很差,因为在被全世界嘲笑。
你是“家庭隐形人”吗?
“你是家庭隐形人吗?”日前,一家媒体向读者这样发问。家庭隐形人,指因平时各自忙于工作和学习、极少与家人相聚的群体。比如,当有做不完的工作时,父母打电话给你,你总是不耐烦地说“在忙”或者匆匆挂断电话;结婚后也总是独来独往,老公总是很忙几乎见不到人影;忙于学业和考试的孩子,一天见到他的时间只有清晨他埋头吃饭的短短几分钟……
“每个人都说自己忙,但是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把时间花在了哪儿。10分钟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如果每天都能多留10分钟给家人,家庭关系就会大不一样。”一位网友这样说。
我们愿意花时间经营人际关系,花心思维持与客户的联系,却不愿意花10分钟照顾照顾家人的情绪。因为在我们的心中,家是理所应当的避风港,可以宽容一切,不需要再去维护。但当你在无限度地索取这种宽容时,是否也给予其他的家庭成员这种“理所应当”的感觉呢?
复制拔根儿记忆
日前,一场“拔根儿”大赛在北京南锣鼓巷举行。“拔根儿”被描述为“中国北方儿童在秋季玩的民间游戏,两个人,一人手里拿着一根杨树叶根,两个叶根交错在一起,两人揪住自己手里叶根的两头,同时使劲往自己怀里拽,谁的手里的叶根儿断了谁输”。这场比赛也吸引了不少“80后”、“90后”。很多人由此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上小学的时候经常玩,每年到这个时候,大家的兜里都装着一把把的树根儿,逮着机会就得比一比。要是赶上自己有个树根儿能成为根儿王,那可是件不得了的宝贝,都得赶紧放铅笔盒里收好了,生怕被人偷走。”
当年的土游戏,如今成了“潮”事,不仅吸引喜欢复古范儿打扮的年轻人,还吸引了媒体的镜头。童年的记忆是不可复制的,同样也不是独一无二的。有人说,“和我小时候玩的不一样,我小时候玩的是爬山虎的筋”,还有人说,“我们南方人也玩,用的是法国梧桐的叶子”。童年不再是私有品,而具有了集体属性。那种感觉让人惊喜,又让人沮丧:在某一时刻,全中国的孩子都在做同一件事情,当然,你珍藏的那点小秘密,原来一点也不稀奇。
唤醒前世
一位英国的小伙子在参加了“前世唤醒”的催眠课程后称,看见了自己前世的样子——著名影星玛丽莲·梦露,他还头头是道地讲出了“目击”梦露被杀的过程。这种课程据称正在一些欧美国家风行。心理学家表示:大部分有过“前世”体验的人都不是故意欺骗,他们相信自己讲的故事是真的。“他们的经历,心理学上称为‘潜在记忆’,也就是隐藏起来的记忆。这些‘记忆’的来源多种多样:电影、书籍和说过的话。”
先不管所谓的“前世唤醒”是不是伪科学,但从心理动机上讲,就算再风光、再传奇,那也是过去的事情,而唯一能把握的当下与这些毫不相干。也许可以解释的是,这些人对于现在的状态并不满意,所以希望能从“记忆”中寻求安慰。毕竟,人们总是选择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