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首页|新闻|教育|招生|职场|创业|留学|校媒|旅游|数码|汽车|生活|健康|图书|法治|博客|论坛
加入收藏 | 检索 | 广告
中青论坛 | 订报 | 投稿
中国青年报图形版
新闻回顾 新闻检索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61
邮发代号 1-9
2010年12月8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青年话题
校园来信

聚焦“国考热”,是否选择性失明

吴琼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12-08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媒体们似乎挺爱拿“国考”说事的,国考也很争气地配合着制造话题——今年共有超过141万人报名参考,最热职位创下4961∶1的纪录。这样的新闻的确够劲爆,也能引起一些对公务员制度“缺乏退出机制,福利待遇好”的思考和改革。可是,说当代年轻人变得“功利”了,只想能捧着个“铁饭碗”一劳永逸,对此我却不敢苟同。

    我身边不乏“考碗族”,但他们的初衷却不尽相同。有一位当年填报志愿时“随便”填了个行政专业,4年下来觉得考公务员是自己的最佳选择——除了报考公务员,他没考虑过自己还可以有其他选择。有一位明明在生物学领域学有所长,却在大四时将志向改为当公务员,因为他在和行政部门打交道时有过不愉快的经历,“要去涤荡风气,提高行政效率”——但他对自己报考职位的了解,仅仅来自“百度百科”。还有几位并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不过是跟风去“当分母”,为自己增加些经历,顺便碰碰运气。可见,报考公务员,只是就业的选择之一而已。

    其他行业的竞争同样很激烈。就拿某500强外企来说,每年它在我们学校招收的名额都是个位数,可是投向它的简历却数以千计,“录取比例”不亦低乎?国家公务员局考试录用司司长聂生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也表示,“如果让电力、通讯、金融行业的所有大企业集中起来招聘人员,报名人数肯定也会超过百万,录取率可能比公务员考试还要低。”《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同时指出,抱有“求稳”心态的只是个别群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女研究生,由于年龄性别因素,她们通常重点考虑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一类是社会管理等文科专业的学生。

    如今,“就业难”是个普遍现象,大学生起薪向农民工靠近,媒体却过分聚焦“国考热”,是否“选择性失明”,会不会误导更多人改考公务员?

    在我看来,百万大军争当公务员,对于选拔出更多高素质人才,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利大于弊。只要程序公平公正,总能从如此众多的人中,挑出一批有理想、有能力的年轻人。他们的加入,也许能使“房管局副局长拥有30套房”之类的新闻更少一些,也许能使“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之类的言论再少一些,也许能使“我爸是李刚”的影响范围更小一点。

    全国公务员每年也就招1万人左右,国企能提供的岗位也很有限。与其“选择性失明”,热炒公务员考试,不如在制度和现实层面有所作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广告服务 | 建网服务 | About Us | 中青在线声明 | 媒体公约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广告发布支持
中青在线已获得从事登载新闻业务、互联网教育信息服务、网络广告经营、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京ICP证010507号,商标注册证
频道导航: 首页|新闻|教育|招生|职场|创业|留学|校媒|旅游|数码|汽车|生活|影视|健康|图书|法治|博客|论坛|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