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性而为本来无可厚非
接纳自己正确看待意义
“打破计划”,说的是自己原本有一个工作或生活的安排,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总会因为当下更有吸引力的事情而被打破。我看到米芫给自己的“计划”是具有更大“意义”的计划。似乎他把事情分为对自己有意义和无意义,当在做自己认为无意义或比较没意义的事情时,就会对自己很不接纳。
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层面来分析。
看了作者的叙述,我在头脑中会浮现出这样一类人:他们生活比较随意,有时散漫;乐意尝试新事物,注重体验生活;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即兴体验和探索的过程——他们不同于另外一些人,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喜欢按计划做事。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上述的两种人反映出的是两种不同的个性特点,并没有好坏之分。心理学家荣格在经过对人的深层心理研究之后,认为每个人的个性由四个层面组成,分别是内向-外向,感觉-直觉,思考-情感,判断-认知。这四个层面经过不同的组合成为不同的类型。每个人都会属于其中的某种类型,他们在程度上会有差异。而同时,他认为人的个性是天生使然,就像一个内在胎记一样终生不变。
作者遇到的问题属于第四个层面,这个层面关注的是人是怎样行为的。判断型的人条理性很强,喜欢明确的规则和结构,有计划有条理,喜欢制订计划并执行,以避免燃眉之急的压力;而认知型的人往往随遇而安,对生活抱着好奇和体验的态度,灵活即兴,愿意跟随生活的河流率性而为,他们常常从最后关头的压力中得到动力。
很显然,作者的行为方式属于认知型,了解了这一点,就没必要苛责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因为这是天性使然,并且没有好坏对错之分。
对自己行为不接纳的另一层原因是背后有个“做什么事情更有意义”的论断。米芫认为自己的计划比率性的娱乐聚会“更有意义”,没做到就责备自己。但是,事实一定是这样的吗?换个角度来看,话剧会让人得到生活感悟,爬山让人强健身体,逛街和悠闲能让人放松,难道这些事情就一定没意义吗?如果我们仔细想想,答案恐怕是否定的。认为爬山比休闲更有价值的想法,更多地来自于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励志文化,仿佛娱乐和放松就是“堕落”的行为。
认知型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从自己当下的需要出发,灵活地去做当下最合适的事。他们开放好奇,善于在不经意间得到生活的惊喜,这是判断型的人无法比拟的特质。因此,只要对自己和别人没有构成实质的损害,这样的方式就无可厚非。
我想,那些和作者有同样困惑的人需要认识到,自己这样的行为方式是一种个性特点,而不是缺点,无须“修改”;接受一些率性而为的行为其实也许对自己更有意义,而这种意义应从人自身的角度出发,无需用某种固定的价值观来评判。如果说要有些什么改进的话,我想,认知型的人在今后订计划时应该更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把生活、休闲内容都加进去,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让身边的人协助监督自己。
虽然认知型的人会表现出拖沓、“不靠谱”的特点,但是我相信他们在最后期限到来时,还是能够最终完成任务的,因为他们善于“从最后关头的压力中得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