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感染“幻丑症” 71.5%的人叹以貌取人致整形风靡
漫画:曹一
儒家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当今社会,改变自己容貌身材的整形,却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很多人还得到了父母的支持。据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的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国接受医疗整形美容服务的人就已达300万。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开展的民意调查显示(2560人参与),24.1%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有很多整过形的人,其中4.7%的人表示“非常多”。另有30.1%的人表示“比较少”,18.0%的人选择“非常少”。受访者中,“80后”占47.8%,“70后”占31.6%;7.2%的人有过整形经历。
沉迷整形源于患上“丑陋幻想症”?
调查显示,对于整形,仅8.6%的人持“支持”态度,37.6%的人反对整形。另外,46.4%的人持“中立”态度,7.3%的人“说不清”。
对于整形时尚,陕西省西安市某国企职工陈丹(化名)表示理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整形和化妆、穿漂亮衣服的本质一样,都是为追求美丽,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追求美丽有必要以伤害身体为代价,甚至像‘超女’王贝一样丢掉性命吗?再说了,整出来的就一定是美的吗?”北京市某高校研究生张轩说。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美学家、清华大学哲学系副主任肖鹰教授指出,就容貌而言,一个人的美在于差异和个性。现在的“审美整形”恰恰是消解人的容貌个性,用固定和刻板的模式去“塑造”人的面目。
“西施心痛蹙眉被认为很美,是有特殊性的,里面是人们对这个女子的独特性的理解。但如果把它作为一种固定的美的模式,一众女子都做‘颦眉状’,出来一群东施,那就神经了。而当下社会以整形为时尚,所有人都想整成美女帅哥的样子,本质上就是东施效颦。”肖鹰说。
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东南大学医学人文学系副主任何伦教授说,根据他多年的研究发现,女性更容易整形,18~25岁以及35~55岁整形的人最多,其中演艺从业者属于高整形率群体。“在临床心理学上,上述群体容易患上一种名为‘幻丑症’的心理疾病——虽然自身容貌没有明显缺陷,却想象性地夸大自己的缺陷,由此带来心理苦痛。这些人解决心理审美压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去整形。”
改变外貌就可以改变人生?
整形为何成为社会时尚?调查中,71.5%的人归因于“社会上以貌取人非常普遍”。此外还有:“缺乏自信”(47.7%)、“人们越来越开放,敢于改变自己”(44.7%)、“整形广告极具诱导性”(38.5%)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49.4%的人认为,整形风靡是因为很多人相信“改变外貌就可以改变人生,实现梦想”。
肖鹰认为,整形风靡与当前社会影像文化压倒文字文化的局面密不可分,“在传统意义上,真正的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别说用影像去呈现了。当前影像文化占据压倒性优势的社会舆论所追逐的‘美’,只是一种单一化、平面化的‘美’。而在文字文化主导的时代,美因具有精神内涵而富有诗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种《诗经》中的大美人的美,如何从整形得来?”
整形风靡说明年轻人的审美教育出了大问题
“整形时尚反映出我们当前社会畸形的审美观。”肖鹰说,现在社会流行的审美趋向是用机械的、模式化的数量标准去衡量一个人的“美”。“‘整容’,用庄子的话说,是‘残生伤性’,也就是‘殉’。王贝为了‘美’去做面部‘磨骨’,就是‘殉’。”
一年多前,在某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实习的张轩发现,面对众多求职简历,人力资源部经理最惯用的初选方法,就是看谁长得顺眼就让谁通过。为此,张轩专门询问过那个经理,对方的答复是:“不看长相看什么?难道要看内在修养?内在修养怎么看啊?内在修养就一定比外表重要吗?”
按当前社会的审美标准,什么人才算美?调查中,公众给出的排序是:有美丽外表的人(67.3%)、有权力的人(47.3%)、有金钱财富的人(46.4%)、拥有名气的人(41.3%)。而“拥有内在修养的人”(39.1%)排在最后。
“这个结果令人大跌眼镜。”但肖鹰认为,这是当下社会审美状态的真实反映。真正的美,应该是一种风度与气质,一种个性生命的呈现。王安石描写王昭君的诗说“意态由来画不成”,即女性的美表现在她的举手投足和言谈神情中。
“整形风靡说明年轻人的审美教育出了大问题。现在媒体版面上充斥着娱乐文化,这会给青年带来一种单向度的‘审美’引导,即只看外表,不重精神,迷信技术,轻视自然。”肖鹰说,当前的国民素质教育,面临着以娱乐消费为主旨的大众文化的严峻挑战,当务之急是要让青年在辩证理解身体与心灵、自然与技术、个性与社会等关系的基础上,懂得美、创造美、珍惜美。如此,青年人在追求美的道路上,才不会发生王贝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