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需要英雄引领
但主持人错了。发生在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创新的故事已经生动地体现了领导的重要性,他们的一句话甚至就能左右一场改革的生死。“如果县委书记要求你别这么改了,那你还敢不敢继续?”一名县教育局长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没有英雄的引领,教改更加难以实施
山东省招远市在1987年开始了中考分指标的探索。1997年,该市将中考招生指标100%分到初中学校,不设最低分数线。至今,这项旨在为学生减负、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还在持续。但很多人不知道,如果没有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的一句话,这项改革可能早已夭折。
据一位采访过招远教育改革的记者透露,1997年,招远市一位领导找当时的教育局长王茂太谈话,语气强硬,要求他把中考分指标的制度改回去。王局长不紧不慢地从容回答:“改不回去了。”为什么?“李岚清说了,招远是全国素质教育的源头,要在全国推广我们的做法,你说,怎么能改回去?”
孙宝建由一名教师成长为招远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见证并参与了这项改革的全过程。他说:“20多年来,我们坚持得比较辛苦。”在论坛上,他由衷地向老领导王茂太表达了敬意。“如果不是当时我们局的主要领导具有教育家干事创业的坚定信念,对教育规律的执著把握,肯定坚持不下来。”他说,“如果在招远非要找一个教育家的话,我想王局长是当之无愧的。”
“压力没法想象。”在同中国青年报记者谈及1997年的那次大胆举动所引发的后果时,孙宝建说,王茂太有两次差点被罢免教育局长一职,还要承受来自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压力——连续几年,他们在两会时提交的建议和提案,大都把批评和质疑的矛头指向教育局。
王茂太成功利用了这种机会,把向代表委员的解释变成了中考改革的宣传。孙宝建说,是他在前面拽着大家往前走。
孙副局长接待过众多的来访同行。面对他们的称赞和向往,孙宝建总要泼上一盆凉水:“估计你们回去后做不到。你这个局长把制度一改,出来铺天盖地的问题,大家都会来找你、找领导。”
今年上半年,一位省领导到招远考察教育工作,孙宝建汇报说,招远经验当年那么做,有勇气能成功,现在就是教育局长们有勇气,也很难做到,“光一个上访就要了命”。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推出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是为了发现、推广和鼓励教育改革者的实践。在我国大体相同的政治环境、制度环境当中,总有一些地方会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来。“在这些变革的背后,都不难发现教育家的身影,我们可以确定地说,教育家精神是这种改革最重要的动力之一。”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说,能够做到爱教育、懂教育这两条的人,差不多就接近教育家的概念了。
梳理每一个成功的教育改革案例,人们都会发现王茂太似的核心人物的存在。没有他们的坚守,改革的设想就会化为泡影。辽宁盘锦市教育局副局长王永平所言应该不是恭维领导,他说,盘锦市教育这些年取得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我们有一个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当局长,他始终坚持教育要有继承、有改革、有发扬,特别倡导教育的事要稳当一点,安定一点,安静一点。“我们这十多年来确实在稳稳当当做一件事,就是尽可能实现教育的公平,最大限度地杜绝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
这些教育局长,在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的眼里,相当于英雄人物。他说,教育还是需要英雄的,无论是在一个区域、在一个学校还是在一个课堂,“没有英雄的引领,我相信教育改革就会更加难以实施”。
有良心的教育局长会认真对待手中的权力
在此次论坛上,教育学者熊丙奇表达了失望之意,他说,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尝试,但在教育领域,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他扯着正在发炎的嗓子,呼吁教育部门革自己的命,放权。
2005年,黄显岳离开任职的市委政策研究室,出任四川南江县教育局局长时,这个职务的权力却得到了扩大。县委决定全县中小学校长均由教育局任命。但黄显岳的选择契合了熊丙奇的呼吁,他削减了自己的人事决定权。从2007年开始进行中小学校长选拔制度改革,希望把懂教育的人选推上校长的位置。南江县教育局因此获得第二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的提名奖。
据黄显岳介绍,有意争取校长职位的人选,只要通过了教育局的资格审查,此后,其参选结果就无法由教育局左右了。他在面试时,有一个30多人的评审团,成员包括县人大领导、前任教育局长、社会贤达等。黄显岳说,他的这一票只占三十分之一,并不重要。
当这位报名者脱颖而出,成为校长的候选人后,他还要和另外两名竞争对手一起来到拟任职的学校,一番调研之后,他要在全校大会上发布自己的治校方略,接受教职工、学生家长代表、乡镇长等各界相关人士的评判。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室副主任王烽说,许多教育局长不愿放权,是因为权力背后有利益。而外表朴实的黄显岳自称不愿成为权力的追求者,也不想让自己太累,他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我到教育局以后就不再想升官了,建好一批学校,留下一批好校长,想一些问题,我这个任期的目标就完成了。”
他说,任何一个有良心的教育局长都会认真对待手中的权力,因为他和成千上万个孩子的前途、家庭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在魏书生领导的盘锦市教育局,招聘教师的过程也被限制在阳光下运行。受21世纪教育研究院委托,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几名学生在盘锦调研时确认了该市教师招聘考试制度的“透明、公开”:当地的纪检监察部门、新闻单位和教育局都会派人监督招考的全过程,从试题的印制、考试、评卷到成绩的评定和公布,都有现场直播。
让领导成为教改的同行者
杨东平在主持“倡导教育家精神”主题讨论时说,一个地方的教育改革能够成功,教育局本身的能力是有限的,还要调动市长、书记、副省长等人的力量。“一个成功的教育家有一个很大的本事,就是会领导领导,使领导成为改革的同行者。”他说。
不管是校长还是教育局长,都要面对很多上级。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列举了一个发生在2008年的故事。当时,他想同德国的歌德学院合作,在学校开设德语,对方派了一个小伙子与李校长谈判。谈判完了,他想约李希贵和他的老板见面。“那个时间,你确认你在学校吗?”小伙子问李希贵,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但在此后的半小时里,小伙子又询问了两次。李希贵有点不高兴了,问对方:“你怎么了?”他说,“我在北京的最近一段时间,约了十多个校长来会见,但他们的时间百分之百全变了。”
李希贵一下子明白了,他对德国小伙子说:“你不知道,我们校长有很多很多上级,跟你们的校长不一样。我们约好了时间,可能突然有一个电话,提前一个小时给你一个电话就要开会,或者就要出差,就要去干什么,参加什么活动,因为我们上级太多。”
要管理好这么多的上级领导,使他们成为改革的同行者,难度太大。李希贵曾任山东潍坊市教育局长,他说:“很多事情需要运气,我在潍坊时运气非常好,我非常幸运地遇到了3位掌握着一个地区关键权力的官员:书记、市长和组织部长,他们境界高、水平高、能力强。”李希贵把许多来自学校校长、基层老师的想法,汇总起来送到这些领导的办公桌上,“他们都特别愿意批,特别能够理解教育的一些苦衷”。
把正处级、副处级、正科级、副科级等接近一千个校长、副校长的任免权,从组织部放到市县教育局,这是李希贵不敢想的事情,他只是同市委书记和组织部长探讨过。“书记反问了一句话:‘为什么我们不做?’”李希贵说,“就这么简单。”但简单的背后可不简单:在市领导眼里,潍坊教育是潍坊的三大亮点之一,老师们、校长们为此付出了很多,领导们认为他们说的话还是可以相信的,他们不会办太多“坏事”。李希贵说,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各项改革推动就相对比较快。
李希贵在潍坊工作时,为管理好领导,把他们的资源、智慧和力量更多转移到教育上来,也做了大量的工作。2002年,该市教育督导室就会同有关方面,对市委的各个部门、市政府的各个委办局、各个县委县政府进行督导,详细地结果要在潍坊日报上得以公布。后来,他们找到一个更有效的公布时间:选择在市人代会开幕的当天的报纸上公布督导结果。因为人大代表们的房间里都有这张报纸。促使各级领导重视教育,这一招起到了作用。
杨东平在论坛上提到了铜陵的无择校奇迹,他说,当时的教育局长告诉他,市长向她保证,不给教育局写一张条子,他的儿子也是就近入学。“一个地方的官员做到这一步,很多事情就好办了。但是这个是学不来的。”杨东平对会场上的教育局长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