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12月9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青年话题

打磨中,慈善变成一地鸡毛

娄献忠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12-09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11月29日,中国首善陈光标为南京秦淮风光带上的一名保洁员过生日,同时给另外49名秦淮风光带的环卫工发红包。南京夫子庙景区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环卫工向记者打来电话,称发给他的红包被上级收走了,还收走了同时发的羽绒服。而记者采访管理部门得知,由于当时接受捐助的环卫工是部分代表,这些善款善物将被用于该景区所有环卫工平均分配,而衣服也将通过年终评先进来择优发放。(《扬子晚报》12月8日)

    慈善,原本是很简单的事情。有人愿意捐款,有人乐意接受,捐款者欣慰,接受者感激,这就足够了。但是,我们所闻所见的慈善行为,却常常节外生枝,变故频发。中国首善陈光标大概想不到,他给环卫工派发的红包,会被环卫所的领导收走,并且,收走的缘由让人听起来还颇有几分道理。

    看似简单的一次慈善行为,背后竟然还有这么多的隐情。什么接受捐助的环卫工只是部分代表,什么他们耽误的活计得由另外的人来干,什么要将善款善物平均分配,什么要通过年终评先来择优发放。总之,就是好处不能被受捐者所独享,一定要按领导的意思来吃大锅饭,才算公平合理。要怪,只能怪陈光标的大脑太简单,不知道慈善也得讲国情。不知道自己的慈善行为,竟然还给环卫所的领导添了这样大的麻烦——不收走红包,不符合公平原则,没有参加活动而又多干活的环卫工很可能会有意见;而收走红包,也会让交出红包的环卫工感到无奈和不满。

    慈善为什么总被现实国情所“打磨”?究竟是慈善不适应国情,还是国情不适应慈善,这个问题很有一点研究的价值。看来,要想在中国搞慈善,必须考虑中国的国情,既要兼顾各方面的反应,又要让受捐者真正得实惠,才能把事情办得圆满。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尴尬局面,使慈善事业的意义大打折扣。据说,在一些灾区,就有过干部收走村民得到的善款,将其纳入统一分配的事情。

    行文至此,笔者突然明白,为什么慈善事业在别的国家可以风生水起,在中国却是那样的举步维艰,连定向捐赠的结果也会被改变。原因就在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态,容不下世界通行的慈善原则,行善者的意愿常常不被尊重。在很多情况下,慈善行为的操作权,并不真正掌握在行善者自己的手里。你想如何,现实偏不让你如何;你贸然如何,最终也要被现实所“打磨”。这样的情景一再发生,当然让有志于慈善事业的人心灰意冷。毕竟,没有人愿意出了钱还要留下一大堆后遗症,落个一地鸡毛无法打扫。并且,如此下去,恐怕有一天,连送到家里、打到账号上的善款也没有人敢要,只能置自己的急需于不顾,毕恭毕敬地双手捧着交给政府了。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