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念与细节之间
但是,作者希望的,或者读者应该收获的,仅仅是看到这一幅写生作品后赞叹、神往、感慨抑或会意地一笑吗?显然不是。我们看到,作者开篇即提到了托克维尔的那场著名的旅行及其伟大的著作《论美国的民主》,认为把托克维尔的名言放在这本书的开头,仍然“恰如其分”。那么,托克维尔提供了一些什么呢?我们知道,1830年代,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托克维尔不仅对美国社会的民主制度进行了详细的民情分析,为法国甚至欧洲的政治发展提供了参照,而且还准确预言了民主的美国和专制的苏俄的崛起。刘瑜女士作为一名专业的政治学者,其写作此书的目的难道如一些评论者所说,仅仅是为了给自由主义的美国,或者是“民主”、“自由”和“权力”等概念补回细节和血肉吗?仅仅是要给读者一个鲜活的“民主”的概念,从而对中国的公共讨论中流行的形而上的概念化的缺乏精确性的病理化倾向进行拨乱反正吗?或者,在理念的思辨与细节的探寻之间,作者是要告诉我们,舍鱼而取熊掌,舍理念而取细节,方为吾国进步吾民族崛起之道吗?这些问题,关涉到我们如何读这本书。
除了故事,作者也提到了一些意识形态概念,比如新保守主义。虽然作者进行了具体化,以小布什为靶子,将新保守主义简化为“以强硬意志来推行自由民主”,并见证了它的失败。但对于普通的读者,这些政治意识形态的概念还是过于玄虚。那么,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看作者还关注了什么。除了托克维尔,作者还提到了哈贝马斯、帕特南和哈耶克等学者。综合这些学者的思想,结合中国的现实,我们能够有什么收获呢?实话说,我们最大的收获可能是失望,但这并不可怕,我们还可以学习新东方精神,从绝望中寻找希望。而这些可能正是作者希望我们明白的吧,不能直言,只能弥散在一个个故事之中了。
托克维尔关注美国的政治设计,但重点研究了美国的乡镇自治,而他最后的结论,却让我们中国人笑不起来。托氏将美国民主的成功归结为“民情”,当然,这个“民情”也包括了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但最重要的是老百姓的传统和共识,在美国是公民意识和共同体意识。而这些,恰恰是我们的民情所缺乏的,说缺乏可能还是客气的了,真实状况大家心里都该有本账。那么,既然缺乏我们就赶紧进行建设吧,可是美国政治学家帕特南又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在其名著《使民主运转起来》中,帕特南分析了意大利由中央集权转变为地方民主政府的政治体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的绩效差异,结论是这些差异背后是南北方社会资本与公民共同体的差异。帕特南进一步追述了公民共同体之源,这一追述就直至一千多年以前,中世纪以前的历史具有决定力量,甚至决定了当代民主制度的运转绩效,这一路径依赖竟然横亘数千年。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的几千年历史是什么样的呢,贯穿几千年历史的民情又是什么呢。
《民主的细节》中的鲜活案例,无一不是美国民情的体现,其制度的有效运行,无论是纵向的联邦、州、县的分权还是横向的三权分离制衡,无不基于其民众的行为模式。如此,吾国吾民希望何在?难道真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天生只有做奴隶,仅有的区别在于只有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能的时代,而且还将永远延续下去吗?
设若这一切均根植于人性,同时我们的人性天然就处于弱势,则我们必然是没有希望的。后一个问题——即人性是否同一,为善还是为恶——实在太广大,其实是一切社会科学的根本问题,于此不做讨论。但前一个问题,即民主社会的成功运行是否根植于人性,则误解颇多。
民情也好,历史也罢,都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历史,是人们社会交往的历史。即使归结到人性,也是归结到交往当中的人。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人是政治的动物”,应当如此理解才对。
哈贝马斯作为集大成者,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指出理性是建立于自主的人们的交往之中的。早期的哈贝马斯研究了现代社会,即资产阶级革命后欧洲国家的政治民主进程,明晰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随西方国家兴起的发展历程。虽然早期他没有关注美国,但实际上,美国的公共领域的建立进程,是另一个基础更为牢固,参与更为广泛,进化更为健康的公民社会历史。对历史和现实的解读,形而上则为哈氏的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及《交往行为理论》等;形而下则恰恰是刘瑜女士的《民主的细节》。或者说,《民主的细节》背后就是这些哲人的思辨。
再来看看《民主的细节》一书中讲述的一个个生动故事,其背后,或体现着民主的发展历程,或体现着权力制衡的理念,或体现了规则的效用,但无不反映了自治与协商的精神,体现了自主交往的公民社会的发展成果。这样看来,我们的希望,不在于生动的故事,也不在于具体的规则,更不能寄希望人性的嬗变、伟人的恩赐、暴力的革命,恰恰应该在于公民生活本身。正如作者在本书最后所言:“……我希望它能激起一些人把政治作为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来观察的兴趣。我想比一个人的政治立场更重要的,是他抵达一个立场的方式。”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