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创业成就活力沈阳
德国宝马集团等36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沈阳,见证了这座城市产业脱胎换骨的变化——从煤炭、冶金、机床等传统制造业跃升至汽车、航天航空等高精尖产业。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的崛起,往往发端于文化的振兴;占领文化高地的城市,往往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主动、脱颖而出。”辽宁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曾维说。
“创业”成为沈阳振兴的时代强音,成为辽河两岸响彻云霄的春雷,催人奋进,激荡人心。
让“创业”变为褒义词
过去,在沈阳人的价值观中,“创业”不是一个褒义词,一些青年人在择业时眼高手低,挑肥拣瘦,缺少自主创业、创新的胆识与实践。沈阳市副市长祁鸣直言不讳地说:“沈阳小老板太少。”
祁鸣说,有一家企业一年都开不出工资了,工人还天天准时去上班。当市政府进行改革时,大伙儿还哭哭啼啼地不愿离开这家开不出工资的企业。与此同时,大量来自江浙与四川等地区的农民工在沈阳从事社会服务职业,他们的生存之道就是靠双手创造。
“沈阳不差文化,尤其是创业文化。”东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孙雷教授带领一个课题组研究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从著名的“闯关东”,到新中国工业“长子”的“鞍钢宪法”、“铁人榜样”等,他们表现出的开拓创新与奉献精神,是创业文化的重要内涵。
沈阳市政府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受制于主观、客观方面的因素制约,沈阳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工业基础没有完全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先发优势,传统的思维定势与价值取向没有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生根本性改变。
报告列举了阻碍创业发展的种种现象:譬如,“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一些农民舍不得离开土地外出打工;一些工人习惯于做“企业人”,失业了找政府,下岗了找单位,依赖性较强;一些年轻人心存“求稳”的就业观,想尽办法往“吃皇粮”的行政机关或大的企事业单位挤,鲜有人涉足个体、民营和外资企业。
较之温州人在“七山两水一分田”环境下锻造的“走四方”的商业文化,沈阳人生长在地广人稀的“黑土地”上,自主创业的愿望、对商业文化的传承均逊色于温州人。不过,沈阳市铁西区区长李松林认为,工业化大生产培养了沈阳人精耕细作与团结协作的精神,他们不甘拜下风,内心涌动着创业激情。
北方交通重工集团董事长曲凯白手起家,经过10年发展,企业已实现年销售收入30亿元,职工达4000人。康宝华从沈飞集团下海后专攻玻璃幕墙与电梯产业,一举打造了年产值200亿元的远大集团,并成为北京奥运会主要场馆的承建者。
过去,只是缺少一种环境、一面旗帜与一声召唤。祁鸣说,现在,沈阳市委、市政府把创业定位为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沈阳从东北区域中心城市走向全国特大型城市、优化产业结构与加快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的重要保障。
沈阳给“创业”注入了广义的内涵,既涵盖城市与社区的改造与变革,又包括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高效与创新,更包含企业与个人的自主创业,大家都要抛弃“等、靠、要”的无为意识,开拓进取,奋勇当先,为推动“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释放出强劲动力。
沈阳向西看,凤凰正涅
沈阳市铁西区,素有“东方鲁尔”之称。2002年3月,李松林调任该区副区长后发现:天空灰蒙蒙,城区面貌破败不堪;下岗职工愁容满面,社会治安恶化,工人一天上街堵18次马路。一种坐在“火山口”的强大压力在他内心油然而生。
在白纸上书写创业史可能较容易,但要在一张老图纸上描绘新篇章,就难上加难了。
李松林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德国政府投资4000亿欧元改造鲁尔,英国政府花费500亿欧元改造伦敦老工业基地。铁西区则在短短8年时间内,向世界展示了沈阳老工业基地的脱胎换骨。
严格意义上说,铁西区的改造是从1986年开始的,但一直没取得实质性进展。2002年6月18日,沈阳市委、市政府决定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10多天后,铁西便在沈阳低压开关厂打响“第一炮”,掀起波澜壮阔的工业大迁徙。
过去是在城市搞工业,现在则来到农村。李松林说,铁西搬迁改造企业的核心目标是造福工人阶级与广大农民,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粮。改造前,一些工人居住在破烂的棚户区,连水电工上门收水电费都不敢开门,因为穷得叮当响。
330家企业大搬迁涉及40万产业工人的命运。在动迁沈阳第二开关厂时,李松林就挨过厂长的耳光。拆迁办的史浩然则被企业工人关进小黑屋。即使如此,大家还是忍辱负重、时不我待地做好疏导与搬迁工作。
沈阳鼓风机集团由沈阳气压机、水泵厂等几家企业重组而成,职工从当初的1.5万人减至现在的6000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产品与流程再造,而是一个重新建立体制、机制的过程。该厂2007年搬至新址后轻装上阵,现在国内市场一枝独秀,吸引了50多家投资机构争相投资。
北方重工宣传部部长刘晓东说,沈阳重型机械厂与矿山机械厂合并前,两家产值总计不到60亿元。今年,北方重工产值有望达到150亿元、出口产值3亿美元,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与最大的隧道盾构机生产企业。
大青街道共和社区以前是一片低洼地,种粮食收成少。2004年从于洪区划至铁西区后,异地重建19栋现代化居民楼,教育、医疗、保险、就业等社会保障全部由政府埋单。社区书记王爱增介绍说,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两至三套新房,一改村民300多年住草棚的历史。500多名村民在附近的沈阳鼓风机集团、可口可乐等企业上班,解决了重新发展的问题。
改造铁西最大的受益群体之一是农民。大青街道党工委书记兴彦军说,全区100多个改制社区都达到或超过了共和社区的发展水平。工人从抵制动迁到支持企业新址重建,企业从被动搬迁到主动改造升级。因为大家看到一片片曾经萧条的厂区被光明新村、工人新村等现代化小区所取代,新建企业生产的高、精、尖产品代替了原来笨重的产品。
铁西过去是一个“大工厂”,几乎没人愿意去居住。现在,通过搬迁改造企业、优化人居环境,高端楼盘云集,成为沈阳人居家、创业的首选之地。“没有企业与人的浴火重生,就没有铁西区的脱胎换骨。”李松林说,2002年铁西老区12.5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实现工业产值120亿,现在铁西新区产业用地达到80平方公里,规模以上工业总值2330亿元;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从95∶5优化为75∶2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9亿元。铁西区一举成为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
创业决定成败。今年2月28日,沈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将东陵区、浑南新区、航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合署办公,以建设大浑南的新格局。
黑土地上掀起创业风尚
据共青团沈阳市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抽样调查显示,57%的人认为创业是创造财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抓手,32%的人认为创业是挑战自我、跨越发展的重要平台。团沈阳市委书记邢鹏说,沈阳致力于建立“活力之都,创业之城”的理念深入人心,青年群体正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投身于创业、创新的大潮中。
胡忠伟就是一位敢于“吃螃蟹”的大学生。在一次社会实践中,他发现儿童英语培训市场蕴含巨大商机,就筹资3000元办起了20名学员的“小学馆儿童美语班”。开办之初,受当时政策与同行恶性竞争的影响,他亏损10万元。历经市场狂风暴雨的考验后,一个固定资产上千万元、员工千余名的冠亚外语培训集团已在沈阳崛起。
5年前,海归王卓从加拿大回国后,第一次走进国内人才市场应聘时,看到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的场面,优越感顿失。第一份销售员的工作因末位淘汰后,他的工作热情降至冰点。在去沈阳盛京医院的路上,看到对面金科大厦正在招租,这名年轻人当时梦想有朝一日能够入主这里。
近日,当记者见到王卓时,他的身份已是金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年营业收入2000多万元,纳税300多万元。
“光有热情,创业未必会成功。”团沈阳市委副书记郭忠孝说,辽宁和佳共翔计算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旭阳与团市委、三好街管理局共建了1200平方米的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业工程一班的葛长俅等30多名学生便在这里忙着创业“练兵”。
创业者的心理压力大,需要不断地调整与安慰。沈阳智翰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朔表示,沈阳唱响创业文化的主旋律,让创业者不再孤独。它在激励人、启迪人的同时,告诉社会各界:创业路上,我快乐、我追求、我成功。
祁鸣副市长说,美国大片《007》就是用塑造英雄人物的方式引导个人奋斗。沈阳现在则建立一系列创业、创新的政策、机制与平台,利用政策与经济杠杆作用,让创业文化在黑土地上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沈阳市主流文化的特质之一。
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有海外学子创业园、自主知识产权园、生物医药孵化园、创新创业大厦。据该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尹胜航介绍,区内进驻的450家企业中,90%具有自主知识产权,75%的老总为青年企业家,两家公司已经上市。
在12月6日至15日举行的第二届沈阳市青年创业周中,来自全市青年学生、失业职工、失地农民、专业人才、军转(退)干部与残疾人6个自主创业群体的代表,尽管经历、专业、职业等背景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将“崇尚创业,敢为人先”、“宽容失败,激发潜能”作为自己人生奋进的座右铭。
沈阳市中小企业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市3万多家中小企业中,有80%是青年人创办的。“点燃创业的激情,我们奔跑,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科学发展的崭新画卷一定实现。”邢鹏与沈阳市青年创业群体代表座谈时如是说。
本报沈阳12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