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首页|新闻|教育|招生|职场|创业|留学|校媒|旅游|数码|汽车|生活|健康|图书|法治|博客|论坛
加入收藏 | 检索 | 广告
中青论坛 | 订报 | 投稿
中国青年报图形版
新闻回顾 新闻检索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61
邮发代号 1-9
2010年12月15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新闻

创造中国铁路第一速

——记北京铁路局机务段动车组司机李东晓(下)
本报记者 周伟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12-15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从唐山回到北京后,李东晓立刻投入到紧张的京津城际铁路联调联试工作中。当时列车上的坐席全拆了,地板上堆满各种测试仪器,到处插着各种线路和管子,乍一看就像“重症患者”,几十位科研人员挤在车厢里,昼夜观察监视着运行中显示的各种数据,不断修正完善,以寻求最佳的高速运行机制和方案。

    为达到载客运行的状态,车上堆满装有大米的麻包——这也成了科研人员和李东晓他们最好的床铺,实在挺不住了,大家就躺在麻包上眯一会儿。

    京津城际高铁的初期运行需要75名司机,李东晓等人担任他们的“总教头”。除了理论考试外,每人必须安全实操运行6000公里以上,才能获得动车组司机资格。总里程相加,他们总计要跑50万公里左右,也就是说,他们要在京津线上跑4000次。

    学员可以轮流实习,“总教头”却必须站在他们身边进行现场指导,经常几天几夜不下车,顿顿吃方便面、火腿肠,脚也站肿了。到了夏天,尚未安装空调的车厢像蒸笼一样,人人汗流浃背,衣服湿了干,干了湿,汗碱结成一层白霜,穿在身上“就像硬纸板”。

    联调联试结束后,在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前夕,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亲自把“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CRH3型动车组第0001号驾驶证”交到李东晓手中。“一号”由此成了同事对李东晓的亲密代称。

    2008年6月24日,驾驶室内,李东晓身着灰蓝色制服,系着红色领带,口袋里装着“0001号驾驶证”,心里默默重复着操作规程和线路状况,耳边仍萦绕着铁道部长刘志军的嘱托:“今天要用我们国产的动车组,在我们中国人修的第一条高速铁路上冲一冲新时速!看你的啦!”

    8时55分,CRH3型动车组瞬间提速,风一样驶离北京,奔向天津。驾驶室内,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总工程师何华武、总规划师郑健……这些中国高铁的领军人物围绕在李东晓身边,凝神屏息,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电脑显示屏。

    300、350、370、380……数字不断跳动,车速不断提升。李东晓每隔几秒钟就大声报告当前时速。15分钟后,屏幕上跳出394.3的数字。在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线路和国产动车组上,中国轨道交通时速最高纪录诞生了!

    车厢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连随车的德国专家也受到感染,纷纷打开啤酒瓶,向身边的中国朋友表示祝贺。那一刻,紧握着操纵杆的李东晓手心出汗,报告路况的声音也有些颤抖。

    为了这一刻,李东晓准备了很多、很久。为了熟悉路况,整整一个多月,在京津高铁120公里的线路上,李东晓和同事拿着皮尺一米一米量曲线、量距离,对照工务、电务部门提供的台账,逐个“认识”道岔的坡度、信号机的位置,硬是磨穿了3双皮鞋。

    那年春节,李东晓没时间回家,妻子给他包了虾仁馅饺子,可忙碌的李东晓没吃出来:“吃是吃了,可真没记住在嘴里是什么味儿。”但李东晓把京津城际全线吃了个透,哪里有上下坡,哪里有转弯,曲线是什么走向、半径多大……

    李东晓还把京津城际30分钟运行时间细分为1800秒,总结出《1800秒高铁驾驶操纵法》,成为京津城际高铁司机的“驾驶宝典”。

    李东晓和他的团队通过实践,逐步为中国第一批350公里时速动车组建章立规:

    ——编写了《350公里动车司机操纵示意图》、《操纵提示卡》和《动车组司机呼唤应答标准》,让第一批中国350公里时速列车司机有了操作标准;

    ——收集和整理了所有易发故障信息,然后分别设置代码,列出排除故障的应急办法。把这套软件存贮在动车组操纵台中,司机就可以有备无患;

    ——他首创性地提出建立“动车组运行质量台账”,用微机对京津线每列动车组运行状况进行数据跟踪记录。司机出勤,打开微机,该车所有质量信息、故障现象一目了然。

    ……

    这些如今都成为中国高铁的规章制度和司机的必备教材,在高铁线上普遍推行。李东晓用一项项成果、一个个荣誉证明——他,确实是中国高铁当之无愧的“一号司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广告服务 | 建网服务 | About Us | 中青在线声明 | 媒体公约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广告发布支持
中青在线已获得从事登载新闻业务、互联网教育信息服务、网络广告经营、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京ICP证010507号,商标注册证
频道导航: 首页|新闻|教育|招生|职场|创业|留学|校媒|旅游|数码|汽车|生活|影视|健康|图书|法治|博客|论坛|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