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保送”当“卖点”是一种异化
外国语学校中的优秀学生放弃国内保送生考试,直接被国外最好的大学录取,这已经不算新闻了。早在2007年,中国青年报教育版就曾报道,继北京、上海之后,国内二线城市那些以外国语学校为首的高中,正掀起高中生出国热。
当时,笔者分别与上外、重外、南外等外国语学校的负责人探讨过这个话题,他们一致认为这将是优秀学生的重要出口之一,同时也契合外国语学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初衷。
在南京外国语学校的网站上,该校在醒目位置强调,2009年,南外有高三毕业生450人,其中被清华、北大等国内高校提前录取的同学195人,被哈佛、剑桥、多伦多大学等国外知名院校录取的199人,最终只剩下56人参加高考。
而对比长春外国语学校的网站,在“桃李芬芳”这个栏目中,该校能夸耀的只有每年百余人的国内保送生名单。
长春外国语学校的领导,不知道您是否注意过兄弟学校的这些新动向,您干吗非要让自己的学生在保送这棵树上吊死呢?保送竞争过于激烈,对您来说恐怕也是一种烦恼。
长外、南外、上外等七所外国语学校都是1963年由周恩来、陈毅倡导创办的,俗称“老七家”。当时总理和外交部长的初衷绝不会是为了保送几个有外语特长的孩子上大学,而是为了培养外语人才、促进对外交流。
教育部赋予外国语学校的保送资格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信任。在部分消解了高考指挥棒和应试竞争的压力之后,外国语学校可以相对自由地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外语特长,增进国际交流。实际情况也是这样,对某些城市的孩子来说,考入外国语学校,“就像进入了天堂”。
外语好,综合素质强本就应该是外国语学校学生的特质,不知道长春外国语学校在发展中遭遇了何种困境,竟然把报考该校的学生都异化成“只冲着保送而来”,而且还堂而皇之把保送名额多当成学校招生的卖点。
当然,单就保送而言,公平公正当为第一要义,也应该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