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轨道交通才能治本
据上海各媒体报道,12月13日,围绕时下上海交通等问题,部分上海市人大代表与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蔡达峰探讨应对之道。其间,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卢汉龙等代表指出,要控制申城私家车数量,应把拥有“停车位”作为申请汽车牌照的前提条件。
7公里路,1个小时
张先生家住上海市徐家汇商业圈周边,单位在威海路上,家离单位只有7公里。但他为这7公里伤透了脑筋:“我从家里出发,上延安路高架,路面通畅的话只要10分钟就能抵达。但碰上高峰的时候,一个小时也不一定到。”
上海的高架道路拥堵状况一般集中出现在上下班高峰,呈单向拥堵特征。上午9时,由内环浦西自浦东方向,私家车排起了一条长龙,举步维艰。到了下班时间,如龙车流又堵在了相反的车道上。而雨雪天里的堵车状况尤甚,一次交通事故就可能导致高架上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堵塞。
1994年以来,上海一直实行拍卖、抽签的方式控制私家车牌照的数量,这一举措有效地缓解了上海演变成“堵城”的速度。但近年来,上海私家车牌照拍卖底价节节上升,2010年11月平均成交价高达 45291元。
“虽然上海每个月只拍卖8000~9000个牌照,但私家车的发展速度还是远远超过了道路建设速度。”上海市交管局一名官员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堵车状况在世博期间有所缓解。但世博结束后,一些大工程重新开工,占用了一定的道路,堵车又成为上海市民的烦心事。”
上海早在2004年就讨论过征收拥堵费的问题。但目前来看,由于堵点过多、收费区范围难以划定,因此收取拥堵费的可能性不大。
除了堵车,市中心停车位稀缺及停车费高昂也是让许多上海市民头疼的问题。自去年7月起,上海推出了P+R停车场。P+R,即停车换乘,早上驾车停进P+R停车场,然后换乘地铁抵达工作单位,下班后再坐地铁到达停车场,驾车回家,一天的停车费仅需5~10元,既缓解了市中心交通状况,又降低了市民出行成本。不过,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效果并不明显,每天停车后换乘地铁的市民数量有限。
发展轨道交通是治本之法
同济大学交通工程系主任杨晓光教授认为,无论是限牌、P+R还是收取拥堵费,都只是一时之计。日益庞大的私家车队伍反映了市民对出行的需求。疏导交通,应通过其他出行手段满足需求,而非限制需求。
“发展公共交通服务是唯一的治本之法。”杨晓光说,“一旦人们发现,相比私家车,轨道交通的成本更低、更方便,自然就会选择后者。日本有非常发达的交通网络,因此他们私家车使用率很低,极大地改善了路面交通状况。”
与发达国家大城市45%%以上的公共交通出行率相比,2008年上海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不到24%%。随着私家车保有量迅速攀升,上海公共交通出行比重的上升速度低于个体机动交通。日前上海市政协提出,“十二五”期间,降低交通领域碳排放、实施交通领域低碳发展最为切实可行的途径,仍然是大力完善公共交通网络、优化出行结构。
如今,上海已建成430公里轨道交通。在“十二五”规划期间,轨道交通规模将达630公里。在设想中,10年后将有50%%的上海市民出行时选择公共交通,而选择公共交通的市民中,又有一半市民会选择轨道交通。
上海市交管局有关人士表示,“规划中,在市中心,轨道交通覆盖极为全面,市民甚至可以选择不同的线路去同一个地点,使某条线路特别拥堵的状况不复出现。”
当市民们逐渐将出行方式从私家车转至轨道交通后,道路拥堵状况也将得到缓解。事实上,这些变化已经发生。过去,上海市中心的公交车,从起点到终点的十几公里要行驶一个多小时。几年前,上海的报纸上曾刊登过一则新闻:有个乘客在公交车上剥完了两斤毛豆,也没有抵达目的地。而今,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和公交车专用道路的开辟,公交车的速度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交管局曾经做过一个测试,公交车和私家车同时从徐家汇出发至人民广场,最后是公交车先到。
如何缓解上海交通拥堵?无论专家还是官员,他们的态度是一致的:单双号出行并不适用于上海。杨晓光说:“坚持发展轨道交通是治理道路拥堵的唯一方法,而究竟能带来多大的效果,则仰赖于政府建设的决心和方法。”
本报上海12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