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经济·特稿
专家:北京治堵方案在老百姓身上想的多,在公车上想的少

公车改革:政府部门要壮士断腕

本报记者 李松涛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12-16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只有限制了公车的使用才能有效缓解北京市的交通拥堵。”在北京市治堵方案公开征求意见后,有不少网友发出了这样的呼声。

    有统计显示,北京市公务用车达到了70余万辆,占北京市机动车总量的17.5%,而且基本集中在市区。

    相对私家车,公车的使用频率更高。

    曾担任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咨询师的贾新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北京市的公车每年行驶路程高达5至6万公里,而私家车仅仅为1至两万公里。

    “北京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很多,公车太多,客观上也是造成拥堵的重要原因。”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北京市的治堵方案在老百姓身上想的多,在公车上想的太少。

    按照北京市治堵方案,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的公车将零增长。

    这样的措施在汪玉凯看来太被动,应该采取主动措施,加快公车改革。

    公车改革,已经是一个多年的老话题。

    如果从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我国公车改革已经历时16年。

    但这十几年的改革在汪玉凯看来,基本没有大的成效。

    “公车改革已经是非改不可了。”汪玉凯说,这么多年改革没有成效,其原因就在于政府部门不愿自断其臂,不愿意从自己身上动刀子。

    汪玉凯告诉记者,按照中纪委、公安部、监察部、审计署的调查结果,截至 2007年11月30日,中国公务车共5221755辆,这些车一年共消耗4000多亿元。不仅是对财政的巨大浪费,也让广大老百姓很有意见。

    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民革中央提交了《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的提案,建议厅局级以下官员全部取消专车,同时大规模推动用车社会化。

    这个提案曾引发社会众多讨论。

    杭州、昆明、广东等地也都曾推行了形式不一的公车改革方案,“成效都不大,政府部门还是不能痛下决心。”

    在汪玉凯看来,市、县、乡镇是公车改革的重头,需要相关部门认真进行调查,弄清楚各级政府部门的用车需求,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改革方案,减少公务用车的浪费,净化官场风气。

    针对已经进行公车改革的地方经验,汪玉凯更倾向于货币化与公务用车相结合的模式,“不同层级的官员用车需求不好一刀切,需要分层次来对待。但总体上要减少公车使用的浪费,避免假公济私。”

    要推动真正有效的公车改革,汪玉凯觉得,必须要从最高层开始,最高层必须要下这个决心。

    “政府部门自身花钱太多,在公共交通、医疗卫生、住房等民生领域花钱太少,导致社会出现太多问题。”汪玉凯说,以北京为例,公共交通上的财政投入还是不够,没有能够建设一个方便、舒适、快捷的公共交通体系,不能吸引更多的市民选择公共交通。

    汪玉凯表示,如果公共财政能在公共交通上投入更多,同时有效推动公车改革,交通拥堵的状况一定能得到有效缓解。如果在公共交通还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把治理拥堵的矛头仅仅指向私家车,搞单双号限行之类的举动,其后果只能是加剧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无法缓解交通拥堵。

    本报北京12月15日电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