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12月17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军事周刊

蓝盔铁汉 维和英雄

北京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二营营长 刘建远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12-17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2008年赴利比里亚维和,我作为中国工兵分队作战组组长,始终跟随在江团长身边。

    这些天,记者们总爱问我,江团长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告诉大家,他给我最直观、最简洁的印象:他是一个吃饭特别快、睡觉特别少的人。可到后来,他吃饭越来越慢,越来越少,每顿只能勉强着喝下一点点菜汤。而当时已经胃癌晚期的他,却不得不靠大把大把的胃舒平缓解。

    对我们来说,修路架桥是“老本行”。可到了任务区,当地人却说,想在这里修路,你得先问上帝答不答应。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年降水量5000毫米的利比里亚被称为“非洲水都”,绥德鲁地区更是被称为“雨季孤岛”。任务艰巨,团长说:“上了战场,就只能进,不能退。”

    筑路施工立即展开,可我们显然低估了当地气候的暴虐。进入雨季,只一场大雨,就让万千土方修筑的道路,又回到老样子。雨季不仅毁路,也难住了多国工兵,可团长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他带我们徒步勘察了100多公里道路,采集了5麻袋土样,整理了10多万字资料,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掌握了雨季施工的诀窍,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排水清淤、砂石回填、加高路拱、通风采光、深挖边沟。整个雨季,任凭多大的雨水冲刷,这些道路也安然无恙!联利团推广这种方法,并命名为“江氏筑路法”。

    在联利团的一次高级会议上,总司令奥比亚克中将入场后,没有上主席台,而是径直走到我们的席位前,向团长行了个军礼,并对在场的各国官员说:“中国工兵让我们知道,即使在雨季,路也是通的;即便在夜晚,人也是可以工作的。我们向江中校,向中国军人表示敬意!”

    我们快要回国时,利比里亚总统亲自出面,恳请我们架设利比里亚境内最大的贝雷桥。当时,我们许多人都不主张干。原因主要是架桥之难,超乎想象。没有大型吊装设备,要在纵深8米的作业场地上,组装40多米长的钢架桥体,并整体推过去。而且,我们同时还担负着另外两项艰巨的施工任务,时间紧,官兵高度疲惫,不可知因素太多。可团长下了决心,坚决要把大桥拿下来。

    大桥竣工通车的那天,方圆数十里的民众,不约而同地赶来,又是唱,又是跳,像过狂欢节一样高兴!而此时,团长却再也支撑不住。

    我刚把他扶进帐篷,团长就一头倒在床上。医生闻讯赶来,为他检查,一解开迷彩上衣,我们都愣住了,只见团长肚子上紧紧地勒着一圈布条,松开布条,下面是片片青紫色的淤血。医生也没更好的处理办法,只能开止痛药。团长交代我们,绝对不能说出去。

    医生出去后,我问:“能不能告诉我,你的病到底怎么样?”他说:“不瞒你,肯定是大病了。”我说:“看你每天只喝点菜汤,怎么能挺得住啊?”他却说:“建远,我对不住你。”我说:“团长,你这是什么话呀?”他说:“你有你的理想,你想当教员,安安静静搞点学问,可你跟着我,风风火火的,变成了另一个样,我觉得挺亏欠你的。”

    一听这话,好像要交代什么,我说:“团长,别说这,我们一块安安全全回去。”他拉住我,说:“建桥中间我想过,真有可能就扔在这儿了。”我接着问:“我们真要不建这个桥呢?”外面的狂欢还在继续。他向外面指了指,说:“要那样,我怕后悔一辈子。”

    回国的头一天,团长望着足球场上奔跑欢叫的黑人孩子,久久不肯离去。他跟我说:“真想带一个小孩回去,给他吃饱,给他鞋穿,就让他高高兴兴踢足球。”我永远忘不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