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不该是获救者的表情
王毅
2010年12月12日,十几名复旦学生和驴友在安徽黄山风景区登山探险时迷路,在当地公安消防官兵的全力搜救下安全脱险,但黄山风景区公安局24岁的民警张宁海却不幸坠崖牺牲。获救的复旦学子在网上大谈公关,表现出对生命的冷漠与淡然。(东北网12月16日)
关于此次救援引发的系列报道,看似随着张宁海的追悼会(17日)的举行而告一段落,但由此引发的有关人性冷漠的话题,却在新闻报道之外展开,更多的未展现于报道之中的细节证实,其中的一部分人,的确配不上张宁海的牺牲。
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位驴友公开自己的名字,敢于站出来对张宁海的牺牲心负愧疚,对张宁海的父母说声道歉。一名亲临现场采访的电视台记者的微博,讲述了这样的细节:“下午,张宁海的遗体被搜寻出来,抬下山的时候,那18个复旦大学生(注,原文如此,实为10名复旦大学生,4名复旦校友,以及4名上海驴友),并不是像报纸写的那样痛哭流涕,他们很平静,甚至连我们的采访都是追着问的,他们说要回上海。一路跟到他们临行的车前,一个男学生过来说,不好意思,要上车了。接着,把车门重重地关上。”
这是所有的新闻报道里都没有的最现场的报道,也可能是最直逼人性的一段描写,为什么之后所有的纸媒,都没有关于获救当事人的报道?哪怕只言片语的疑问,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更多的事实。或许,怕担上令张宁海遇难的罪名,而集体选择了逃避?
一方面,来自《东方早报》的报道称,张宁海的父亲呼吁不要责怪这批大学生,老人家悲痛之中的宽容让我们不禁泪流满面;另一方面,却是获救者的集体失语,透出冷漠自私的一面。鲜明的反差,让人无言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