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12月18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
黄山警察搜救“驴友”遇难激发舆论热议

追思中反思 宽容中感动

本报记者 叶铁桥 实习生 蒋雪婕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12-18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12月17日,安徽黄山遇难民警张宁海的追悼会在复旦大学和黄山殡仪馆举行。

    早上9时30分,复旦大学校园里钟声低回。初雪还没化完的燕园草地上,几百人默默地站立着,满面哀思。最前排的16人,胸前别着素净的白菊,手捧鲜花,并小声地啜泣。仪式开始后,这16人依次上前敬献鲜花。一名女生还跪了下来,双手掩面,悲痛不已。

    在黄山市殡仪馆,复旦大学登山队的两名学生侯盼、康清威从上海专程赶来,跟张宁海作最后的告别。

    烈士已去,生者长哀。黄山民警因搜救被困学生而不幸牺牲,此事从发生到现在,衍生出了太多沉重的细节和复杂的情绪,让人在追思逝者中反思,在宽容中感动。

    复旦学子被指冷漠

    12月11日,复旦大学登山队组织了一次活动。包括侯盼、康清威和上述16人在内的18人自发组团,进入黄山一段未开放的区域登山“探险”。但这次探险活动的组织并不严密,团队对行程的复杂性和危险性也没有充分预计。

    这18人中,有10人是复旦大学的在校学生,4人是复旦大学的校友,另外4人,则是这些人的朋友。

    12日下午,这支登山队因深山无路迷失方向,于是报警求救。12日22时许,武警黄山支队23名官兵赶往事发地点,经过11个小时搜救,于13日9时30分找到他们。

    然而,在护送登山者走出危险区时,不幸发生了——年仅24岁的黄山市温泉派出所民警张宁海坠崖身亡。

    意外发生后,网上的几篇微博,将这支登山队推向了舆论的风头浪尖。

    14日1时许,一个名叫“淡淡esse香”(后经媒体核实,“淡淡esse香”为安徽电视台记者)在新浪微博上发帖:“13日下午采访时,复旦学生冷漠的样子让我心寒。他们甚至连张宁海的追悼会都没参加,就匆匆回去了。13日下午,张宁海的遗体被搜寻出来,抬下山的时候,那18个驴友,并不像报纸写的那样痛哭流涕,他们很平静,甚至连我们的采访都是追着问的,他们说要回上海。”

    当日她又发了另一条微博:“作为一个记者,我真不该有情绪。但是想想,就在昨天的这个时刻,张宁海还是活着的。但只是为了给一个女学生让路,才坠下悬崖。可这个女学生以及其余17人面对我们的追问,一致缄默,不承认这一点,让人寒心。我觉得,张宁海走得不值,很不值,怎么样也轮不到他来为这些人的年少轻狂埋单。”

    “淡淡esse香”对这支登山队成员表现的描述,在网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很快,网友们开始普遍愤怒于这些队员的冷漠,批评声如潮。

    随后,围绕这次事故,有更多登山队成员的言论被披露出来。比如,网上流传最多的是关于登山协会内夺权的帖子——一名网友截屏的对话帖显示,老会长提醒新人“要学学危机公关,经过这次,登协就是你的了”,“你要学着去建立秩序,去控制老人,去协调关系,去利用资源”等。

    在复旦大学“日月光华”论坛上,一些学生的言论也被四处传播。一个网名叫“ciang”的学生发帖说:“安徽历来是复旦的友好省份,有相当多的共建研究院和优质生源,趁这次机会要把以前的关系巩固起来……化坏事为好事必然是最终目标,也考验校方的公关水平”。

    “ciang”还表示,“这次事件让人看出了复旦在新闻媒体的控制力有所下降,我建议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多去类似新民晚报、新闻晨报等报纸,不要全都集中在文汇报和解放日报里……目前对复旦效果最好的一篇新闻来自东方早报,就是一名复旦的毕业生的稿子。”

    两篇帖子分别被冠名为“夺权帖”和“媒体控制帖”,并在网上引发了潮水般的指责。

    指责得到了个别复旦学子的回应。有学生就直指批评者为“道德帝”,他在网上写道,“领队和队员做了哀悼,先向遗体鞠躬、默哀,愿意为他的家人做任何的事情,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某些“道德帝”还觉得不够?整个事件中,最不负责任的是警察在找到队伍之后,要求立即下山,这是导致了张宁海警官坠崖最大的原因,而当时的情况完全不适合下撤,作这个决定的人才是最大的责任人。”

    这种对批评的批评及撇清责任的“薄情言论”,激起了舆论更大的反弹。许多网友纷纷发言,对复旦学子表现得如此“冷血”而失望,认为他们不懂得承担责任,也不知道如何尊重生命。

    追思与反思

    事实上,这一事件在复旦校内也激起了巨大反响。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陈云(化名)说,发生不幸后,绝大多数学生都很震惊,纷纷表示了哀悼。

    陈云也是登山协会的成员,本来也报名去登黄山,但因故未参加。她告诉记者,事故发生后,她和登山队中的几名同学及时取得了联系。“我们曾一起登山,经历过生死的考验。其实登山的人,比任何人都知道生命的脆弱,也更尊重生命。他们并不像网上人们所说,很冷漠,或者没有感觉。事实上,他们压力非常大,晚上根本睡不着觉。”

    对于没有留在黄山跟张宁海的遗体告别,复旦大学新闻中心负责人回应说,早走并不是学生们的意思,这是当时沪皖联动工作组的决定,他们认为还是让学生早点回上海比较好,“不能因此认为是学生冷漠。”他认为当时学生们的心理多是惊恐、疲惫和内疚。

    虽然复旦的许多学生都认为冷漠只是个别人的表现,外界的舆论有断章取义之嫌,不过,仍然有学生在反思,是不是确实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在燕园的追悼会上,登山队的一名男生就表示,“我们回来后没有第一时间正式道歉,而是躲在认识的不认识的朋友的保护下,大错特错”。

    还有学生反思对于舆论的反应:“为何急急辩白我们并不是那么的冷漠,那么的没有责任感?而不是扪心自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没有一点点冷漠?没有一点点下意识的自我开脱?”

    复旦大学也在官方微博中表示:“当事个别同学的言论哪怕是一时无心,也确实是不负责任和不妥当的。”

    宽容与感动

    让所有人感动的是张宁海的父亲张培伦的短信,据《东方早报》报道,为了防止学生再度内心受创,张培伦向这支登山队的队员发短信说:“保护人民是公安的责任,宁海尽到了公安民警应尽的职责。如果18名同学中任何一个出事或受伤,都是宁海的失职。他虽然牺牲了,但他尽到了责任,做得很对。同学们不必来看望我了,希望你们不要有负担,安心学习,今后努力工作,用好的表现来告慰宁海。”

    甚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培伦也说:“年轻人难免犯下些错误,我们不要过分地去指责他们。”他也不希望这些学生从此背负沉重的包袱,“他们还要学习,他们还要成长。”

    在追悼会的前一天,这次登山队的组织者之一侯盼也在人人网上发布了一篇日志:“今天晚上我跟张宁海家里通了电话,对方的宽容让我的廉耻变得捉襟见肘起来。”

    另一个组织者康清威则说:“我们会默默地去做,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以后,如果大家还关注此事,我们再回头看,希望大家给我们点时间。宁海的父母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18个人会用心去对待。”

    据了解,这支登山队已集体捐款,还准备一起去慰问张宁海父母,同时准备在张宁海就读过的小学设立奖学金。

    “淡淡esse香”也删掉了14日凌晨的那条微博,写道:“翻看大家的评论,就像打开一本声讨书。有人骂得很偏激,连复旦,当代大学生全都被框进去了,一起骂。甚至要求“人肉”,要求偿命。我想,如果,当初我对冷漠觉得可怕的话,那么,现在,我对这种偏激的愤怒更觉得可怕。冷漠与戾气,同样都会让人觉得不安。停止谩骂吧,感恩不是骂出来的,它反而会催化冷漠。”

    17日上午,在复旦大学燕园的悼念仪式上,一名登山队女生声音哽咽着向遗像哭着说:“张宁海烈士,请您一路走好,我们会永远铭记您。我们为我们轻率的行为向您再次道歉!”

    她的话让现场许多人的眼泪夺眶而出。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