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眼里,中国移动是信息社会的建设者,在不遗余力地推动着我国信息社会的发展,而在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中国移动则一直秉承着“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的企业文化理念,默默地服务社会多个领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从关爱青少年成长支持教育到抢险救灾,再到重大事件的通信保障,中国移动在不断地履行着自己的社会责任,用自己的辛劳与汗水交织成“满格信号”,向社会各个领域传递出自己的无限真情。

中国移动科耀世博
紧急调派至舟曲的卫星应急通信车保障救援队伍顺利开展救援工作。
不惜一切代价力保灾区通信生命线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地震。面对抗震救灾的严峻形势,通信网络成为一条救灾“通信生命线”。受地震影响,中国移动青海公司3条本地网光缆中断,64个基站退服,中国移动员工以震不垮的英雄气概,全力以赴投入到抗震救灾的战斗中。短短三天时间,经过争分夺秒的连续奋战,中国移动已累计抢修恢复33个基站/次,累计恢复线路长度95皮长公里,通过抢修光缆、应急通信车和卫星通信车现场保障及油机供电等手段,全州所有县城均有移动基站正常提供业务,震区大部分移动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电话进行联络。
地震发生后,中国移动高度重视玉树地震受灾情况,迅速成立以集团公司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开展各项抗震救灾工作,想尽一切办法抢通灾区生命救援的通信生命线。中国移动青海公司第一时间启动抗震救灾应急预案,组织14支抢险队伍、118名技术人员赶赴灾区。4月14日11时整,一支由通信检修人员和公司领导组成的20人抢险救灾小组准时从西宁出发,在800多公里的路上,分秒不停驱车赶往玉树地震现场,在这条高原天路上,他们遭遇到罕见的沙尘天气,在视线不到50米的路上艰难跋涉。青海公司总经理一行到达震区现场后,就马不停蹄地组织开展抗震通信保障工作。抢险人员组织了三支通信抢险组,分别在玉树结古镇、巴塘机场、杂多等四县方向组织抢修光缆。通过抢修,14日23时,应急通信车开通了设立在玉树军分区内的州抢险救灾指挥部的通信,保障了指挥部的通信需求。在巴塘机场方向,为确保党中央、国务院运往灾区的救灾物资顺利运送,抢修人员连夜抢修了数十公里的光缆,保障了机场的通信。
4月15日,集团公司刘爱力副总裁率领总部相关部门风尘仆仆地赴玉树灾区亲临指挥慰问,在玉树海拔4600米的高原上逐一检查受损基站和光缆,并现场指导抢修工作,鼓励抢修人员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力争在短时间内恢复灾区通信,就连失去亲属的员工也投入到一线抢险。结古镇营业部员工青梅才仁,在地震中家中有6位亲人遇难,同事们得知情况后,几次劝他回家处理遇难家人丧事,但他坚持战斗在工作岗位上,以顽强的毅力,满腔热情地为那些移动通信需求者默默奉献;原玉树州分公司经理,现任综合部安保干事张国栋在地震中家中6位亲人遇难,同时,家中尚有七旬病重老母,但他只是简单地安排了一下遇难亲人后事,就全力投入到了抗震保通信的工作之中,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大爱无疆的高尚情操;在地震中惊魂未定的女员工姜玲,不顾身怀有孕,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她的微笑和默默的奉献,为在恐慌中向外界传达信息的各族乡亲提供了亲情般的周到服务。
灾区这条通信生命线的维护离不开“一个中国移动”下的协同效应。玉树地震发生后,中国移动及时调集西藏、甘肃、四川、陕西、宁夏等公司的精兵强将,克服了缺氧,低温、风沙等威胁,携带大量设备、备件、油料、救援物资前往玉树支援抗震保通信工作,这些救援队伍开始迅速向灾区集结。西藏公司派出由11辆车、29人组成的通信抢险工作组紧急驰援灾区,沿青藏公路翻越唐古拉山、跨越沱沱河,日夜兼程紧急奔赴地震灾区;甘肃公司在援助的同时,还为由官兵、特警、武警、地震专家、医疗专家、技术人员等组成的甘肃第一批600多人的抗震救灾队伍提供了欠费免停机、10086电话交费等服务,确保了救灾工作正常进行;四川公司派出了“抗震救灾突击队”68人、23辆车前往玉树震中地区支援。此行共携带物资有:12台油机、100公里24芯光缆、100个24芯光缆接头盒、4台OTDR光缆熔接机以及棉被、帐篷、睡袋、药品等物品;陕西公司第一时间挑选4位技术骨干组成应急通信支援小组,并于4月15日下午驾驶1辆载有640KW发电机的应急通信车和1辆后勤保障车,携带1部卫星电话、2部对讲机,星夜兼程,奔赴青海玉树灾区;宁夏公司快速行动,当天下午15时及组成3人抗震救灾小分队;随后又派出5人,带着一辆卫星应急通信车、一辆后勤保障车以及油料等启程赶赴青海玉树灾区进行紧急救援。
4月23日,中国移动初步完成了青海玉树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编制。按照青海省委、省政府“确保用三年时间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再用两年时间把玉树州首府建设成三江源地区中心城市和高原生态旅游型城市”的灾后恢复重建指导思想,中国移动规划在年内将灾区的通信网络恢复到灾前水平,再利用两年时间进一步提升网络覆盖和容量,使玉树地区的网络能力超过灾前水平。新建网络采用最新的技术进行建设,具备更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特别加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网络的建设和覆盖,为灾后重建地区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生产提供通信保障,推动灾后重建地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初步确定灾后重建规模约为250个基站、6000公里光缆,灾后重建总投资约12.9亿元。
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上,中国移动用大爱和坚韧诠释着“一个中国移动”的责任和力量,在三江源头的通天河畔抹下一笔重彩的移动蓝,为灾区群众架起心灵的通信天路。
全力保障世博开幕式通信畅通
4月30日晚,上海世博会开幕。中国移动全力以赴保障世博开幕式通信需求,重点保障国际漫游等业务,并提供开幕式的手机视频直播、及12580世博交通信息查询。中国移动在世博园区内设立3座营业厅、38座移动信息亭、169台移动信息机,将在世博期间为游客提供移动通信服务。
为确保世博开幕晚会通信畅通,中国移动全力以赴为浦江两岸提供重点保障,世博文化中心、庆典广场作为其中最重要的保障区域。中国移动上海公司还重点保障国际与国内的漫游和长途以及彩信和短信等多项业务,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内,中国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密度达到园区外的20倍,可满足峰值80万人流的通信需求。为做好应急通信保障,中国移动上派出了15辆应急通信车进驻世博园区。同时,200多名技术骨干将驻扎在世博园区内及周边区域,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保障通信安全。
世博开幕式当晚及184天的世博期间,中国移动手机视频在新世博专区开通3路直播,移动用户在手机上也能随时随地收看包括开幕式晚会在内的世博内容。中国移动手机视频用户只要进入新世博专区,就可以看到包括央视、东方卫视直播的世博内容;另一项直播世博滚播业务,采用滚播的形式,24小时呈现世博会场当天的演出及重大事件,回顾近期精彩视频内容;通过手机视频世博专区的多个点播栏目,用户还能从世博新闻、场馆、演出及世博历史文化各个角度了解上海世博会的全貌,也可以参加世博寻宝及家庭世博会两个互动栏目,在上海文广(SMG)和央视网站上传与世博、与城市变迁相关的视频,和其他手机视频爱好者进行分享交流。
“爱心图书馆”传播社会责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对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影响深远,青少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教育则显得更为重要。梁启超100年前就发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的呐喊,可谓是对青少年教育重要性的最好注解。今日的中国,发展教育是国家大政方针,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孩子们可以在宽敞的教室里学习。
加强中小学课外阅读是教育部近年来一直提倡和大力推进的工作之一。课外阅读和学习对中小学生扩展知识、充实精神生活、促进个性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图书馆是师生的书刊资料信息中心,是开设第二课堂教学的主要场所,向广大师生提供精神食粮的地方,成为课外阅读和学习的最佳阵地。近年来,教育部门加大了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力度。由于东西部城乡经济条件的差异,许多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建设遇到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新书、好书。这些学校的师生都殷切地希望自己的学校能有一所真正适合孩子们的图书馆(室)。为贫困地区中小学建立图书馆(室),解决孩子们的阅读难题,缩小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之间的课外图书差距成为一个最现实的问题。
为了有效支持国家教育事业,中国制订了五年计划,在2006至2011年的6年时间里为农村中小学建设1500个图书馆和500个多媒体教室。截至目前,已为23个省(区、市、新疆兵团)的1350所中小学建立了“中国移动爱心图书馆”,这些被称为课外阅读“天线”的“中国移动爱心图书馆”,成为千百万师生了解世界,学习知识的好平台,为孩子们传播知识,传递欢乐。为解决孩子们读好书,读新书的难题,中国移动配合教育部组织专家评选出近年来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优秀的,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图书,通过招标的方式,为这些图书馆购置了大量新书。中国移动的举动表明,中国的教育发展不需要空头支票,而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中国移动拿出了自己的实际行动,不仅为贫困地区学校解决了燃眉之急,而且具有示范作用。如果有更多的像中国移动这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长期投入支持教育事业,那么那些渴望的眼神将会充满欢乐和幸福,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兴盛强大。中国移动不仅仅建设了1350所爱心图书馆,更是打开了孩子们的心灵之窗,他们在爱心图书馆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支持“绿色行动”做减排标兵
11月18日,中国移动“绿色行动计划”产业合作论坛在深圳举行,中国移动邀请通信行业的主要设备厂家,包括爱立信、烽火、华为、诺基亚、西门子、上海贝尔和中兴等公司的领导,就与中国移动“绿色行动计划”的合作、共同推动通信行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进行了深度探讨,并共同承诺继续推进“绿色行动计划”,努力推进通信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为营造绿色通信、低碳社会贡献力量。
中国移动作为通信产业的龙头企业,于2007年底启动以节能减排为中心的“绿色行动计划”,在各方面降低资源消耗,并运用移动通信技术促进社会资源消耗的降低。对内,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在运营各环节中推广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对外,与多方积极互动,营造健康的行业生态环境,通过设备资源节约、能耗降低和成本下降实现各方共赢,为行业创造“绿色蓝海”。通过扎实的工作与不懈地努力,中国移动“绿色行动计划”成效显著。2009年中国移动单位业务量耗电较2008年下降14%%、节电18亿千瓦时,较2005年下降49%%,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工作目标。同时通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积极推动了全社会节能减排工作。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研究测算:中国移动2009在整个中国范围带来的二氧化碳减排总量估计为约5820万吨,是其自身二氧化碳排放量的6.5倍。2010年,中国移动获得“绿色低碳企业先锋奖”、中华环保联合会“节能减排功勋企业”和中国节能协会“节能中国十大贡献企业”等称号。
11月16日开幕的深圳第十二届“高交会”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专题馆中,中国移动作为通信行业的代表参展,对中国移动“绿色行动计划”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进行了集中展示,获得了热烈的反响。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也亲临展台,对中国移动的节能减排工作表示了充分的肯定。中国移动在今后将一如既往的承担起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全面深入推进“绿色行动计划”。
心怀中国温暖执手万余艾孤
11月27日,在第23个世界艾滋病日来临之际,中国温暖“12.1”爱心基金—中国移动关爱行动儿童权益论坛在京举行。相关领导、国艾办计划督导部副主任吕柯、中国移动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赵增明等单位相关专家、领导应邀参会。在为期两天的论坛活动中,与会专家、省级和部分县级爱心基金项目管理者以及爱心家长总结并交流开展关爱活动的经验,对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权益保障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与儿童代表进行了互动问答。同时,受助儿童代表也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交流了自己对未来的美好设想。
论坛会议期间,以“‘心有大未来’——中国温暖‘12.1’项目受助儿童的美丽梦想”为主题的艾滋孤儿作品展吸引了广大与会者的驻足观看。艾滋孤儿一个个平凡而又美丽的梦想,让与会者深深感动。与会者纷纷表示,通过观看展览了解艾滋孤儿的所思所想,更加坚定了大家把“中国温暖‘12.1’爱心基金——中国移动关爱行动”继续做好的信念和决心。截至到11月,“中国温暖‘12.1’爱心基金——中国移动关爱行动”资助的艾滋病致孤儿童和特困儿童已累计达到12931名,并且利用中国移动的技术与平台建成了全国最大最详实的艾滋病致孤儿童数据库,该项目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关爱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公益项目。
中国移动联合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开展“中国温暖‘12.1’爱心基金——中国移动关爱行动”的目的是希望为艾滋病致孤儿童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让他们获得平等、健康的发展机会。为确保艾滋病致孤儿童真正受益,该项目创新了资助模式:一是物质帮扶与爱心关怀相结合,帮助儿童健康成长。二是定期回访与时常性的关爱相结合,让受助儿童时刻感受到温暖。三是自我管理与流程约束相结合,严格保护儿童隐私。在未来工作中,中国移动将认真总结项目发展经验,借鉴其它企业推进艾滋病防治的优秀做法,扎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将“中国温暖‘12.1’爱心基金——中国移动关爱行动”打造成资助关爱艾滋病致孤儿童和特困儿童的精品项目。
中国温暖“12.1”项目于2008年7月启动,在全国妇联权益部、中国移动、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在卫生部和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直接指导下共同发起。中国移动通过捐助5000万元建立中国温暖“12.1”爱心基金,实现对艾滋病致孤儿童的长期帮扶;通过为艾滋病致孤儿童寻找爱心家庭,对爱心家庭进行培训等方式,帮助艾滋病致孤儿童获得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作为中国温暖“12.1”项目的一部分,此次儿童权益论坛的成功举办,进一步诠释了中国温暖“12.1”项目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关爱和呵护。对进一步发动社会相关力量,共同关注艾滋病致孤儿童,为受助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氛围,帮助受助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将有很大帮助。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国温暖“12.1”项目向大家证明了,关爱和救助艾滋病致孤儿童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各方力量的通力合作,中国移动将为给艾滋病致孤儿童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活空间与社会环境而不断努力!
(任定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