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团组织引领“公益融合”新时尚
怎样让重症患儿早日圆梦
5岁的田田(化名)在上台表演前显得十分兴奋,她一边和妈妈一起为自己的十个手指缠上弹古筝的拨片,一边问妈妈,咱们轮到第几个呀?田田是第六个登台的,看上去健康活泼的她其实是一名原发性免疫缺陷患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一种少见病,与遗传相关,常出现反复感染,严重时威胁生命。田田每周都要去医院接受注射,不然一次感冒就可能夺走她的生命,而她的哥哥在十年前就因罹患这种疾病而去世。
这一天,田田站在“上海十大最具潜力公益项目”的评审台前,代表“原发性免疫缺陷夏令营”项目,为项目负责人的演示配乐。在田田稚嫩而悠扬的琴声中,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下简称“儿科医院”)的王晓川教授发起的“原发性免疫缺陷夏令营”吸引了不少关注。
2006年,在美国JMF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基金会的支持下,儿科医院建立了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新升俱乐部,通过举办夏令营的方式,帮助患有这种疾病的孩子能有机会接触社会、接触同龄人。这是亚洲地区首个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相关的俱乐部。目前,共有约80个家庭、160人参加过活动。参加的患儿除了二分之一来自上海,还有浙江、江苏、江西、山东、福建、安徽、河北、广西等地。
“对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药物治疗外,孩子的心理状态也决定了今后进入社会后能否健康积极地应对各种挑战。”王晓川告诉记者,希望通过参加这次评选,能扩大社会对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知晓度,使俱乐部获得更多来自社会的关爱,使得更多的孩子得到正确的治疗和更好地融入社会。
王晓川还有更大的愿景,希望通过团上海市委领衔的“十大公益项目评选”的平台慢慢实现:对全国乃至亚洲原发性免疫缺陷患儿和家庭的医疗救助和社会公益起到引领作用,为医治难治、重症疾病提供实践性案例。
“公益融合”理念很“拉风”
王晓川的愿景如何早日实现?需要整合哪些资源?团上海市委适时提出了“公益融合”理念。团上海市委青年社会组织工作部部长闫加伟认为,所谓“公益融合”,就是通过十大公益项目评选、项目图片展、媒体公众见面会、公益机构领袖沙龙、公益项目交易会等系列活动,促使好的公益项目脱颖而出,得到更好的支持。
这种支持意味着引入智力资源,使一些潜力项目通过专业指导成为可执行的项目,使缺乏资源的公益项目通过这个平台得以充分展示,找到资源支撑,使社会服务的需求方通过这个平台找到合适的公益项目和执行方。最终,使公益组织与党政机关、企业、社会之间实现“公益融合”。
上海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项目总监郁进对此深有体会,她和她的同事的工作就是为上海300多个青年自组织提供服务,“就是搭建一个三方平台,在社区、企业和青年自组织之间沟通协调。”
有着多年企业公关策划经验的她感到,当下公益组织开展活动,年轻人有热情、有创意,还有很强的执行力,就缺经费和资源;而在企业,企业公关部门和社会责任部门手头捏着充足的资金,却苦于找不到符合本企业社会责任、经营、宣传理念的公益项目;再看社区,一个社区的工作人员有限,而一些必要的社区公共服务又必须提供,政府配备专项经费,却苦于基层执行力有限。
上海音速青年志愿服务中心的成功转型就是家园中心操办过的、最典型的一个案例。而此次,他们的城市应急支援服务专项案——“安全体验营”系列项目也成功当选“青年影响社会”上海十大公益项目之一。
“音速”成员走到哪里都很“拉风”,因为他们一身黑色制服、太阳镜,外加胸前的军事徽章,俨然一位位“特工”。而其前身是一家成立于1998年的军事俱乐部,一个沪上军事迷自娱自乐的小圈子。
2008年11月,“音速”接受团上海市委邀请参加了青年风尚节。现场来了很多青年社团,人满为患。“音速”的成员主动担负起维护现场秩序的任务,现场秩序的迅速恢复证明了他们的潜力:像军人一样懂得掌控秩序,快速、高效。
这个契机让“音速”一下子明确了自我定位,现在他们有了政府购买的项目。在迎世博倒计时300天之际,“音速”还专门成立了上海第一支民间应急支援队,为世博相关活动的秩序维护、应急救援保障等方面贡献了不小的力量。
还有更多的公益项目通过“公益融合”找到了合作方,步入了甜蜜的“热恋期”,并期待收获丰厚的“爱情结晶”。以世博为契机的“圆梦接力看世博”项目,也是“公益融合”的直接受益者,外商投资协会、美商协会和20家外企都为这个项目贡献了财力、人力和世博会场馆资源。
在“融合”这些资源之初,社会建设人才协会副秘书长、青年家园项目总监郁进还觉得有点“畏难”,但是双方的“融合”几乎可以用一拍即合来形容。
有了丰富的资源,盲童在比利时馆品尝了香甜的巧克力,在生命阳光馆触摸到了中国馆的模型,在奥地利馆聆听了国外音乐人的钢琴演奏会。而在“圆梦接力看世博”项目的30多场活动中,4500个孩子从这个项目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世博会,收到了人生经历中从未有过的“大礼包”。
如果说,团上海市委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搭建一个平台,凝聚和服务青年自组织,那么通过“公益融合”,这个舞台搭得更完整,登台亮相的组织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为了体现支持力度,相关支持单位目前已明确,凡符合福彩金资助范围的,由民政局邀标,可参与社区公益创投和公益招投标,并给予特别考虑;凡获得“最具影响力”和“最具潜力”奖项的,可以进入社区公益创投大赛,并可参与电视PK。主办方为进入中期评审的62个项目打包制作了项目书,在9月举行的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会议上,向与会的近30家世界500强企业进行了项目推介。10月,通过浙江商会、福建商会等渠道,向民企推荐公益项目,助推项目发展,并举办6场“展示”专场,邀请党政领导、街镇社区领导、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基层团组织等进行观摩,并搭建项目对接平台。
安排在12月举行的上海公益项目交易会,也将促成外企、民企、社区街道、团组织与公益项目的对接和签约工作。
“公益融合”让团组织找到了新的工作定位
在上海,越来越多的“公益人”感觉到,“公益”已经成为青年时尚、城市风尚,成为社会建设领域的一个鲜明的主题词。公益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新时代的价值观。从“自益”到“互益”到“公益”,不仅体现出社会的进步、时代的进步,更体现了社会领域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
而团组织的工作路径也正契合了这样一种内在逻辑,2005年以来,团上海市委在上海青年社团(组织)领袖沙龙的基础上,发起成立了上海青年家园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并连续五年举办了上海青年风尚节,为包括公益组织在内的广大青年社会组织搭建了一个展示机构形象、弘扬青年文化的平台,很多组织从边缘走向了前台,很多组织从中受益。
今年发起成立的上海市社会建设青年人才协会,为青年公益组织和公益人搭建了更大的平台。协会在成立伊始,就提出开展“青年影响社会”十大公益项目评选的设想,作为协会的品牌工作,一年一年坚持开展下去。评选活动将坚持民间立场、表达民间声音、助推民间力量,同时确保评选流程的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同广大公益机构一起,为上海社会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团上海市委书记潘敏指出,当前,公益事业发展风起云涌,公益日益成为上海共青团服务引导青年,提升共青团在社会领域影响力的重要抓手。开展首届“青年影响社会”上海十大公益项目评选、上海青年公益项目图片展等活动,就是为了更好地搭建公益项目的展示舞台,发挥共青团组织融汇各方资源的优势,进一步探索“公益融合”模式,助推优秀公益项目与党政机关、外企、民企、社区、媒体之间的对接,在促进上海公益事业发展中体现共青团的特色作为,使越来越多的青年在积极的公益参与中成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