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中国就像苹果和橘子一样”
一天,大梅琳两岁且从小在美国长大的表姐温迪走进了她的生活。面对表姐温迪一口一句美国更好的话语、完全迥异的思想观念……梅琳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生长的土地,这个国家的历史、命运、现状与未来。
温迪的爸爸在20世纪70年代离开中国,当时糟糕的国内现状让他一直把印象停留在过去的中国,以至于从小在温迪的心里,模糊地埋藏着中国一直都是落后、贫穷的面貌。美国经济强大、社会开放……这些在温迪的心中是中国无法企及的距离。而梅琳,从原先一无所知的小女孩,到后来产生对祖国的使命感,她通过父亲的言传身教在了解新中国的同时,自己也在追忆过去审视未来。
那么事实上,现在15岁的孩子们都在想什么干什么呢?我问过一个正在念初中的妹妹,她告诉我,她耳机里循环播放的是周杰伦、最爱看的书是《最小说》、放学后的零食一定少不了薯片、每天挑灯夜读只为升学……“什么?未来?噢,我现在的未来就是考上重点高中。”
15岁的他们似乎并不关心中国的历史与政治,即使历史、政治是必修课,那些教材也只是每天强逼之下为了应付接踵而来的考试而用的工具书。历史只是回忆惨痛的过去,政治只是佯装真理,莫说是“00后”,80后、90后们是否也曾真正思考过自己脚下的这方土地?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列宁说过的话今天仍然掷地有声,而这厢我们就在质疑中学时代的历史、政治科目是否真的有必要。
有很多人说,中国的历史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们的教课书,题目永远都是: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每个学生都努力作答,可是到头来我们却背了一大堆滚瓜烂熟枯燥乏味的数字。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又赔偿了多少银两……这种题目和答案都是否累赘?
试问,如果没有这些数字来揭示历史残酷的真相,那么任由谁来直接思考中国的未来,会不会像书中所提及的美籍表姐温迪一样,月亮都是国外的圆呢?这样的结果会比那些应试教育下的题目和答案都来得可怖。理解历史的人才懂得如何面对明天,开拓未来。
本书中梅琳和爸爸的对话则非常生动有趣。爸爸熟知孩子的心理,懂得过于深奥和知识化的语句会让孩子感到厌烦和无法理解,于是他将历史和《哈利·波特》、《功夫熊猫》等孩子感兴趣的东西结合起来比喻教学,结果事半功倍。
“美国和中国就像苹果和橘子一样不同,但是不能说哪个更好,因为它们只是不一样。再有,并不是所有的水果都在同一个时间成熟。”“《功夫熊猫》里的阿宝要成为一名高手是因为他必须打败大龙,那我们要对抗的是什么呢?”
在我们把80后、90后贴满自私、独立、反传统的标签之后,对于即将到来的“00后”是不是应该多些宽容和理解,也多给予他们些对于自身对于历史对于国家对于未来的思考呢?愿此书能唤醒每一个青少年内心深处对自身使命感的认识。
这不是梅琳一个人的中国,也不是作者多丽丝·奈斯比特的中国,这是我的中国!“我将塑造自己的人生,如果我能取得一些真正特别伟大的成就,我也就从某种意义上顺便塑造了我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