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首页|新闻|教育|招生|职场|创业|留学|校媒|旅游|数码|汽车|生活|健康|图书|法治|博客|论坛
  2010年12月22日
星期
加入收藏 | 新闻回顾 | 检索 | 中青论坛 | 广告
首页->> 中国青年报
带进来的图书,走出去的梦想
——红云图书室在云南
2010-12-22
    

    一本课外书对于一个贫困学生就是一件奢侈品

    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出发两个小时后,我们在羊肠小路上向上爬行了3个小时,水温几近红线。当穿过云雾时,能见度只有两米,可以拧出水的雾气吹在头发上、脸上,结成一颗颗水珠。到达西定乡时已是傍晚,学校早已放学,而只有一条街的西定乡遍寻不到一个小店可以住宿。我们走进当地一个边防连队,连长安排我们住在为首长视察时准备的接待室,钻进被窝才发现被子床单都是湿的。

    西双版纳勐海县西定乡中学是该县4个边境乡镇中学之一。在西定乡中学图书室里,我们见到了图书管理员周永兵。他告诉我们,他刚到这所学校的时候,学校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图书室。学生只能翻翻老师的旧杂志,阅读面和知识面都很窄。普九工作展开后,学校有了第一个图书室。“那个时候的图书室很小,我就住在图书室里。每天一大早,就有学生来敲门借书,所以我早上都不用调闹钟。”

    为了防止图书流失,图书室在课间对学生开放,图书不外借。“一本课外书对很多家里贫困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奢侈品,有时候对书的喜爱会战胜纪律对他们的约束,偶尔有图书借出后遗失的情况。”周永兵说。

    副校长张绍山告诉我们,很多学生由于家境困难和交通不便(最远的孩子来学校要走50多公里),放假之后不能按时回校,学生短期流动量大。此外,学校升学率也很低,上一届初中毕业班200多人,参加中考的只有50多人,“3/4的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就不再升学,而是回家务工务农,只有1/4的学生继续读高中。”张绍山黯然神伤。

    有一件事一直刺痛着周永兵。

    一天,他在整理学生外借归还的图书时,发现一本书上不见了一张图片。翻看记录之后,周老师找到了借书人,是一个初二年级男生。这位撕书的男生告诉他:家里没有能力再供他读高中,毕业后,他也许这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走出大山,他希望留下这张天安门的图片做个纪念,把最美好的回忆留在校园里。“这个学生如今在外地打工。”周永兵的眼睛有些湿润了:“如果不读书,他可能永远都看不到‘天安门’的样子。”

    四个可爱女孩的读书梦想

    在勐海镇中学的“红云图书室”,我们认识了四个可爱的女孩:周紫灵、张玉萍、李润琴和王海燕,他们是“红云图书室”的常客。

    每周二下午都会到图书室去借阅图书的周紫灵是拉祜族女孩,由于书读得多,她的语文成绩最好。她说,中外童话故事是她最喜欢的书,因为这些书能教她“一些做人的品质”。说到以后的理想,紫灵害羞地笑了,她说自己将来想去哈佛读书,因为曾经在书里看到过哈佛的校园非常漂亮。

    找到张玉萍时,她正在书架旁边翻看一本散文集,问到她的民族时,她兴高采烈地说起彝族的火把节和三跺脚。她说自己喜欢看书,喜欢写作,她的得意之作是《写给爸爸的一封信》,说起这篇作文,她几乎可以倒背如流。因为爸爸和妈妈在外面打工,家里只有她和弟弟两个人,弟弟9岁,她14岁,“我只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希望爸爸抽出一点时间陪我和弟弟。”

    李润琴是个高挑漂亮的哈尼族女孩,虽然家里人支持的是现就读于景洪市二中的哥哥读书,但她的理想是,一定要考上景洪市一中,和哥哥一样,继续读书。

    同为拉祜族的王海燕并不像周紫灵那样幸运,在她小学毕业的时候,家里人就不打算让她继续升学。她就在放假的时候,帮老师打工、去当地茶厂打工,自己攒钱读书。普九后实行的“两免一补”政策让她有机会继续读书,可是一周20元的生活补助,平均下来每天只有4元。王海燕很懂事,从不乱花钱。尽管得不到家人的支持,但是王海燕说自己喜欢音乐、舞蹈和篮球。她还想读高中,读大学,凭借自己的本事走出去。

    勐海镇中学也是一所升学率很低的学校,去年363个毕业生,只有73个参加了中考。为此,学校经常开家长会,到寨子里宣传教育的重要性。与我们去过的西定乡中学不同的是,这里大部分的学生不是因贫辍学,而是因富辍学。谭副校长说:“现在种茶的收入好,干一天活可以赚300多块钱,很多家长和学生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觉得读一天书还不如采一天茶。”

    望着谭副校长的一脸无奈,我们在心里默默祝福4个可爱女孩的读书梦想能得以实现。

    一名女教师18年的青春

    在景洪市布朗山乡九义学校,我们见到了学校的工会主席彭艳芬老师。彭艳芬老师很爱笑,交谈过程中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她在布朗山任教已经有18年的时间了。“从19岁高中毕业到现在,我把青春都献给了布朗山。”彭艳芬说,刚到这里的时候,是在离镇上40多公里的一个寨子里教小学生语文、数学和音乐。那时,孩子们听不懂汉语,她的课是从教孩子们学习汉语开始的。

    在交通闭塞的寨子里教书,没水、没电,基本上与世隔绝,有一年彭艳芬最要好的高中同学结婚,婚期定在五一劳动节,但当彭老师收到请柬的时候已经是12月28日,“拿到那个请柬的那一分钟,我眼泪就掉下来了。”除了对好友婚礼缺席的愧疚,彭艳芬更感到远离家人、朋友的寂寞和委屈,“一起毕业,选择在城市里教书的同学每天上网、看电视、同学聚会、聊天,这些最普通的事对我都是奢望。”

    但这么多年来,彭艳芬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以前在寨子里,每个月家长们会轮流把大米早早地送到学校,而他们自己家却常常要吃包谷饭,学生也会把自己家种的菜送给我,他们这样对我就是怕我觉得条件苦不留下来教他们。”她说:“每当看到布朗山这些淳朴的村民,学校里孩子们渴望的眼神,条件再苦我都不忍离开。”

    当红云集团捐赠的图书到达学校时,彭艳芬别提有多高兴了,她突然觉得,因为这些书,她与外界的联系紧密了起来,她再也不是与世隔绝了。

    “我们很需要这些帮助,这些图书对我和我们学校作用很大。”她说。

    对书本爱不释手又没办法买

    “‘红云图书室’给我们乡村学校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公平的起点。”回忆起写申请、等待和获得捐赠图书的过程,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民族中学校团委书记和金武来说“不容易”。他从团县委得知“红云图书室”的消息后,立刻上网申请。

    民族中学只有3000余册图书,一进门就能看见,“红云图书室”的牌子放在书架的正中间,5个陈旧的书架仅有两个书架放满,其余都只是五层中有两层有图书。

    “我最害怕看到学生到图书室借不到书失望离开的样子。”图书室管理员和一珍说,图书室一共收到4批捐赠书籍,红云集团捐赠的书是第一批。学校每周五中午开设阅读课,两个班学生轮流到图书室看书。平时五天中午、下午都开放,可保证50至60人到图书室看书。图书室一共两层,一楼是杂志,但大多已经过期,不敢借出去,如果两个班学生借走,其他学生来就没书可借。对1200多名学生来说,3000册图书根本不够。

    玉龙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省吃俭用,没钱买课外书。“孩子们有时到县城里图书城坐在地上看书,看完只能放回去,爱不释手又没办法买。”和金武说。

    而学校也是一所穷学校,课桌修了又修、补了又补。破损最为严重的课桌放到图书室,因为学生只要有桌子看书,不需要抽屉装东西。

    “城里孩子能看的书我们这学生看不到,写作文都没素材。”和金武说:“还好有‘红云图书室’的这批图书,否则,学生们不知道外面世界,怎么和城里的孩子竞争。”

    “多亏这台电脑,我才和中青报联系上”

    在大理市洱源县碧云中心完小,我们发现,学校图书馆的7个书架竟是拿纸板做的,上面摆满了书,总是站不稳。

    校长张龙跃不好意思地说:“这都是1997年学校自制的,因为没钱,书架做得很简易。”

    然而学生们却并不在乎这些简易的书架,书架上那些童话故事和图画书深深吸引了他们。“图书馆单周周五开放,双周周四还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都是排着队来借书,大多借童话书。”图书管理员字力芳说:“‘红云图书室’的书在我们学校,老师看的比学生多。”学校十分珍惜红云集团捐赠的这批书,至今仍然保留着2007年学校收到这批图书时给集团发去的回执单。

    碧云完小是一所集周边8个自然村白族、彝族孩子就读的中心完小,当地经济基础薄弱,教育发展相对滞后。2007年以前,孩子们都是在破旧的瓦房中读书,直到2007年,村委会、老年协会、茈碧乡教办通过置换的方式,为学校换来一块建新教学楼的地。今年,教学楼投入使用了,但学生宿舍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全校23个住校学生分别住在两间不大的土坯房里,他们中最小的只有6岁。学生家长每周两人到学校轮流照顾这些幼小的孩子。

    离碧云中心完小不远的洱源县右所中心完小,受限于校园面积,至今没有学生和教师宿舍,孩子们每天步行来上学,最远的要走3公里以上。图书室也只能和实验室、少先队活动室在一起,因此每个年级每周只有一天能到图书室借书,并严格登记造册。

    我们看到,在图书室仅有的4个书架上,“红云图书室”的书已经被翻得有些陈旧了。校长许崇柞说:“这批书在学校很受欢迎,尤其老师借得多,书总是在流通中,所以磨损很大。”

    许崇柞把我们带到学校唯一的一台电脑前说:“多亏有这台电脑,我才和中青报联系上的。”许崇柞是在上网时无意中看到“红云图书室”这个公益活动,“当时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主办方发了一封邮件,没想到,几个月后书真的邮寄过来了。我们喜出望外,当天就把书全部上架了。”

    相比小学,洱源县右所镇的中所初级中学则更加重视师生对图书的运用,图书室及时为教师编写各种图书和资料的索引,使班级年级组都有图书目录。图书管理员还向学生推荐新书,并且在全校开展学生读书笔记评比、读书知识竞赛、班级阅读比赛、评选书香班级、读书兴趣小组等活动。

    “图书阅览活动的开展,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鉴赏能力,增添了校园文化氛围。”校长马建伟说。

    “红云集团捐赠的书都是学生和学校买不起的”

    对15岁的东旺翁姆来说,如果不是到香格里拉县第七中学读初中,她从来不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好看的图书。

    翁姆的家在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东旺乡跃进村,村里有一所只有一名教师的学校,全村的孩子都在这里读到3年级之后到中心完小继续学业。整个小学阶段,翁姆所看过的课外书就是《优秀作文》和《故事会》。

    和翁姆一样,七中的学生都是香格里拉县边远贫困山区的藏族农牧民子女,他们的家最远的在200公里之外,最近的也有35公里,孩子们一学期只能回家一次。由于学校针对藏区学生实际特点的因材施教,七中连续多年中考成绩都名列全州前两名。

    尽管学业紧张,但孩子们仍然对课外书充满兴趣。14岁的鲁茸七林悄悄对我们说:“有时我们上课会偷着看书,同学们借了书都相互传阅。我最爱看的是红云图书室那些战争故事、短篇小说。”

    耳尖的教导主任马永林听了这话噗地笑了起来。“我也最喜欢红云图书室关于军事方面的书。”他说。

    兼职管理图书馆的老师张晓春告诉我们,红云集团捐赠的图书在学校深受师生欢迎,《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图说天下》,以及漫画、心理学、励志方面的书借阅的人很多。“我们太需要这些图书了,虽然只有100本,但类型很多,适合不同的学生阅读,这些书都是学生和学校买不起的。”

    为了管理好这些图书,张晓春将“红云图书室”所有图书都登记造册,并在扉页上注明:“红云集团赠送图书登记”。翻开这本厚厚的登记册,我们看到,上面写着登记号、书名、出版社、页数、单价、来源。“人家捐赠我们的书,我有责任管理好,这样才对得起捐赠方。”张晓春说。

    就在我们要离开七中的时候,翁姆和一个女生羞涩地跑过来对我们说:“如果再给我们捐书,能不能有郭敬明和韩寒的书。”

    一个县级中学竟然保存有上千册线装书

    沿着泥泞、盘旋的山路,汽车在云雾缭绕的大山里打着滑地艰难行进,车外是深不见底的悬崖,我们的心揪成了一团。如果不是团维西县委的工作人员翻越大山到镇上来接我们,我们真不敢贸然走上一条从未走过的山路。

    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核心腹地。今年以来,由于香格里拉至维西的公路实行封闭施工修路,10天才放行一次,当地启用了一条多年停用的山路。两天后,当我们再次从这条路出来时,沿路因山洪爆发,十多处泥石流阻断山路,一条不到100公里的山路我们提心吊胆地走了7个小时。

    我们所要访问的是维西县第一中学,2008年,该校获得红云集团捐赠的100册图书。“当时县里通知我们去取图书,我们还不相信是真的。当这批书到了学校大门口时,老师和学生蜂拥过来,惊奇地看着这些书。这是1949年以来我们学校第一次大批量收到外界捐赠的图书。”图书管理员和翠梅说。

    创办于1944年的维西县一中,是迪庆州建校最早的完中,也是维西县唯一一所完中。在学校图书馆,我们意外地发现,学校竟然保存有上千册线装书,比县图书馆的存书还多。“据说这是1946年昆明一位维西籍的军官捐赠给学校的。当年没有路,书全靠马帮驮进来。”校长木云红说。

    这个马帮驮来的中学图书馆,66年来,尽管几迁校址,几易校名,上千册线装书仍然在一代又一代校长的保护下,流传到今天。它们被放在图书馆书架的最上层,书架的下层则摆放着贴有“红云图书室”标签的红云集团捐赠的100册图书。走在书架之间,充满历史厚重感的书香之气令人陶醉。

    “我想建一个电子图书室,扩大学校的藏书量。”校长木云红的一番话,让我们吃了一惊,在这样偏远的地区,山再高路再远,也阻隔不断校长眺望世界的眼光。“我们学校的学生90%来自农村和半山区,孩子们从小到大能接触到的书就是课本,知识面十分狭窄。学校现有的书质量较差,陈旧、破损、内容单一,老师在备课中遇到难题想要翻翻书,查找一些资料都没有。”木云红说:“红云图书室这批图书,提高了学校的藏书质量,学生和老师对这批书都爱不释手。这批书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学会阅读,对孩子的成长帮助很大。”

    校长的这番话,突然让我们感到,那些被包围在大山之中的学校,即使通往外界的路如此艰险,但因为有了书,孩子们的思想仍然五彩斑斓。而这些书,也正在为孩子们走出大山铺就一条大道。(凌菁 王晶磊 席悦 朱玲 黄涛)

    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第七中学

    云南省洱源县右所镇中所初级中学

    云南省洱源县右所中心完小

    云南省维西县第一中学

    云南省洱源县碧云中心完小

    云南省维西县第一中学的学生在借阅图书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北京中青在线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中青公益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