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不满”没有出口
是的,“不满意”可以有,但不能太多。
不过,与此前吉林省某县政府网站相比,这多少算一点点的进步。因为那家政府网站上的满意度调查选项里,只有“满意和非常满意”两项。根本不给投票者任何“不满”的出口。
面对这样的投票,不想表达“满意”或“非常满意”之情的人,唯一能做的事,恐怕就是“啪”地关掉网页,或摇头叹息,或骂骂咧咧,在内心把那些无处发泄的“不满”一点点郁积。
隔着网站与民众相望的官员应该明白,这样的投票规定只会带来一个结局,那就是送到他们眼前的投票结果皆大欢喜,政府工作的缺位和缺陷则始终在他们眼里成为一个盲点。而在这个盲点之外,社会的不满情绪,只会无声蔓延。
按说,一个成熟和理性的社会,应该为这些弥漫在人群中的“不满”找到一个宣泄口。“不满”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应当被人看见,甚至应该被尊重。但眼前我们看到的却恰恰相反。原本,技术手段的改进,可以让这种“不满”更容易被政府和官员知晓。事实却证明,技术被用来更加有效地阻截了这种“不满”。
我无法揣测制订这些投票规定的人是什么逻辑,但其荒诞却一眼就能看透。对“不满”的阻截和无视,与掩耳盗铃之人并无本质区别。
因为,这种“不满”可以在调查选项中不存在、在投票结果中不存在,甚至在看到结果的官员眼中不存在,但它可以真切地存在于投票者心里,存在于社会的你来我往中,民众听得到,也看得见。
而这个社会的很多戾气和对立情绪,其实也就是在这种“不满”的无处可诉中,一点点沉淀和发酵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在政府网站上排除或限制“不满”选项的人,不过是在给自己筑城。围城之内,纵然可以歌舞升平看似政通人和;而围城之外往往会怨声载道,如果没有很好地进行疏导,那些“不满”的情绪早晚会找到缺口。
因此,那些在城堡里的人,如果不愿意打开一扇门,也至少应该打开一扇窗,让这些“不满”的声音飘进来。只有倾听和正视“不满”,所有的矛盾和误解,才有可能得到缓解。只有心中的“不满”得到纾解,那些“不满”的人,才有可能倾听政府的苦口婆心和千难万难。
只可惜,这种可能在眼下往往很难看见。网络原本为这种可能打开了一扇窗,但是住在楼里的人们,随手便把这扇窗关上了。也许这是他们无意识的习惯之举,也许他们真觉得窗外的人声过于喧闹而自求清净。但不管怎样,这样的方式无论如何都不值得赞赏。如果说民意调查是一个表达意见的渠道,那么他们堵上了这个渠道。如果说这是一个相互理解和沟通的良机,那么他们摒弃了这种良机。
这个测评给人提供的暗示是恶劣的。它说明,该市政府可能不会把这些测评当回事——既然结果众所周知是经过设计的,那么结果就毫无意义;它也说明该市政府不准备知道一个真实的测评结果,也不准备知道这种结果背后所代表的民心。
民众无论“满意”还是“不满意”,他们的意见都没有出口,对相关部门的测评都无足轻重。而这,实在是一个叫人没法忍受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