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12月23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青年调查

中国小吃难成世界小吃 80.2%的人说难在“经营”

调查显示57.5%的人经常吃中国传统小吃,16.2%的人经常吃“洋快餐”
本报记者 韩妹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12-23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今年5月26日,扬州大学的王莹(右一)等几名毕业生,开了一家名为“扬八怪”的全手工制作传统姜糖的店铺。CFP供图(资料图片)

    北京驴打滚儿、天津狗不理包子、四川担担面、西安羊肉泡馍……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传统小吃。然而,当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在各大城市越来越普及时,却鲜有中国传统小吃享誉世界。

    传统小吃如何才能长足发展,甚至“走出去”?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网易新闻中心,对2335人进行的调查显示,54.8%的人希望中国传统小吃能像“洋快餐”一样,实现“快餐化”。

    提起传统小吃45.8%的人想到“脏乱差”

    本次调查发现,中国传统小吃的支持者不在少数。57.5%的人“经常”吃传统小吃,36.3%的人“偶尔”吃,仅6.1%的人“很少”或“几乎不”吃。

    深圳某国企职员赵立永发现,从东北饺子、兰州拉面,到沙县小吃、重庆麻辣烫,单位附近的各色小吃种类繁多,“但平常吃饭,我一般会去西餐连锁店。因为近年来总有新闻曝光路边小吃不干净,所以这些小吃虽然看着让人嘴馋,但始终让人不敢下口。”

    调查中,提起传统小吃,65.7%的人首先会想到“味道正宗、富有特色”,还有42.9%的人表示“能感觉到民间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对传统小吃印象不佳。调查中,有55.1%的人表示“难以找到正宗的传统小吃”,还有45.8%的人会想到“用餐环境脏、乱、差”,23.8%的人会想到“服务不好”。

    老北京传统小吃协会会长侯嘉告诉记者,近年来,“洋快餐”在中国迅速推广,传统小吃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洋快餐’干净、便利、快捷,价格不高,可外带,还能上门送餐,这些都满足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需要。而且,这些‘洋快餐’雅俗共赏,是请朋友吃饭的好去处。”侯嘉担心,若干年后,当人们的餐桌上都是汉堡包、薯条和咖啡时,我们该如何给后世子孙介绍历史悠久的中华饮食文化呢?

    与众多存在上百年的传统小吃相比,一些进入中国市场不到30年的“洋快餐”已拥有了相当数量的支持者。调查中,16.2%的人表示“经常”吃“洋快餐”,44.5%的人“偶尔”吃,而表示“很少”或“几乎不吃”“洋快餐”的人仅为39.3%。

    传统小吃要与“洋快餐”抗衡,必须“标准化”

    为何鲜有传统小吃享誉世界?调查中,80.2%的人直指传统小吃“经营理念落后,服务意识差”;71.8%的人认为“环境卫生亟待改进”。此外,还有“流程不标准,味道不统一”(70.1%)、“店面标志不醒目,难以识别”(43.6%)等。

    侯嘉说,当前很多传统小吃店的经营模式存在较大问题。很多店是家族式管理——媳妇收钱,老公做饭,没有统一标志,随意性较强。另外,一些老字号小吃的传人,观念陈旧,固步自封,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如今糖尿病人很多,一些小吃店完全可以不放糖,改用木糖醇。很多人也比较注重健康,那么卤煮是不是可以少放点大肠?”

    侯嘉认为,传统小吃要想与“洋快餐”抗衡,还必须“标准化”。“标准化不是工业化。比如做烧饼时,芝麻用哪儿的,香油用哪儿的,面粉用什么牌子的,烧饼的直径、高度和层数是多少等,都可以进行‘标准化’,并形成品牌的概念。当然,传统小吃在进行‘标准化’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个性。”

    传统小吃的发展出路在哪儿?调查中,71.8%的人期待传统小吃“注重卫生和健康”,68.3%的人希望传统小吃“加大宣传,建立品牌”,64.2%的人希望传统小吃“提高服务水平”。

    此外,“制定标准,流程化制作和管理”(63.3%)、“增加小吃的文化内涵”(55.4%)、“国家应加大对传统小吃的政策扶持”(48.6%)等,也获得了受访者的较高支持。

    侯嘉提出,传统小吃要想“走出去”,还得学习“洋快餐”的先进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大多数‘洋快餐’有统一标志、店面形象和促销手段,一些连锁店还有专为儿童用餐设置的桌椅和娱乐设施,并根据国人的口味对食品进行了改良。”

    侯嘉鼓励单项小吃,比如包子、炒肝等“快餐化”,走连锁经营的路,但他不赞同将老字号小吃“快餐化”。

    “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感,是大多数传统小吃的特色和立足点,与‘洋快餐’的‘快捷文化’有很大区别。”他说,“比如老北京面茶有一千多年历史,里面有讲不完的故事。喝面茶很讲究,不用筷,不用勺,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边转圈喝。人们吃这些特色小吃时,能感受到历史的印记。”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