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团属基金会做大“蛋糕”
一切变化,来源于团贵州省委对机制创新的大胆尝试。
过去3年里,团贵州省委先后成立了“春晖行动发展基金会”、“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和“青年志愿服务基金会”。这3个公募基金会分别依托3个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省春晖行动发展中心、省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和省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
按照“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尝试思路,3位中心主任同时兼任基金会理事长。中心主任既要为单位职工的生计负责,又要为基金会的正常运作负责。这样一来,“造血功能”成为每个中心主任面临的迫切问题。
“造血不行,工资就发不出来,基金会运作不好,面临被注销的危险。”团贵州省委书记陈昌旭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这一招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做法,就是要把基金会工作和团组织服务党政中心工作牢牢结合在一起,利用共青团组织化的保障,把基金会社会化运作的蛋糕越做越大。
一批人突然不吃“财政饭”了
在通过公开招考来到贵州省春晖行动发展中心工作之前,王可是贵州省水城县县长助理,2007年末,他和另外14名相互陌生的同事走进了团省委的办公楼。
这15名贵州省春晖行动发展中心的首批职工,来自全省各个地、州、市。来之前,他们有的是高校团委书记,有的是乡镇干部。经过贵州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他们拥有事业编制,但没有财政拨款。中心作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不仅需要自己寻求资金维持正常工作,还得寻找资金支持公益项目。
中心和基金会成立伊始,大家都感觉到了生存危机,工作状态和原本熟悉的高校团委、地方党政差距甚远。“一批人突然就不吃‘财政饭’了,满脑子都是怎么让更多的人支持我们的公益事业。”春晖行动发展中心主任王筑华说,那时,见到谁都想先讲上半小时的春晖理念。
这样的压力也传到了团省委每一位领导的身上。
不少人提醒团省委的领导“打破铁饭碗的尝试太冒险”。
要发展,就必须顶住压力。每一个中心的办公室里,都有一个长条形的3座沙发,几乎每个沙发上都有一床棉被,加班到深夜住在办公室是常事。
省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工作人员郑涵之记得,中心成立之初,我们两三个同事每天都忙着写方案、做策划、送材料、打电话,整个中心所有人都为找合适的服务项目绞尽脑汁,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社会资源寻求支持。
让人欣喜的是,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中心和基金会的“造血”功能日渐完善: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参股企业,所有项目都有充足的经费落实;春晖行动发展中心和基金会建设起春晖文化长廊,爱心企业在文化长廊进行公益形象宣传,同时定期向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和基金会顺利争取到就业培训和青年创业项目支持,工作经费得以保障;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和基金会通过扎实的志愿服务项目,获得越来越多的工作善款。
在团贵州省委看来,创新机制后能有现在的成绩,一部分归功于团组织的影响力,还有一部分归功于青年人敢闯敢为的勇气和作风,二者缺一不可。
“机制创新瞄准了‘社会有需求’和‘青年有干劲’两个核心,只要闯出了路子,后面会越走越宽。”团贵州省委副书记胡吉宏说。
像团干像慈善家更像创业青年
随着工作逐渐深入,公益项目触角逐渐拓展,忙碌成了4个基金会工作的常态。
在4位基金会理事长(秘书长)眼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时像充满激情的团干,有时像职业的慈善工作者,有时更像创业青年。
“我们需要处理协调捐方和相关部门关系,需要传播我们的理念寻求更多捐助,还得让已有资本参与市场运作保值增值。”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杨震笑着说,几个理事长都成了“复合型人才”。
贵州省青基会通过参股贵州青利集团,获得公司提供的工作保障经费。现在,青利集团进入上市辅导期,成功上市后,贵州省青基会将拥有价值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股份。截至目前,贵州省青基会每年运作资金4000多万元,用于修建希望小学、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圆梦大学和培训乡村教师等项目。
由于春晖行动发展基金会的规范运作,加上对春晖行动“感恩、反哺”理念的高度认同,香港企业家何耀棣先生分3年向春晖行动发展基金会捐款1000万元,并在香港为基金会积极拓展捐赠渠道;贵州籍深圳企业家胡德芳先生,抱着回报家乡的真情,将所持公司21万股相等的现金捐给春晖行动发展基金会。
春晖行动发展基金会不向捐方索取工作经费,善款全部用于“春晖感恩教育”、“春晖助学活动”、“春晖家园计划”、“春晖产业带动”、“春晖互助扶贫社”等项目。目前,春晖行动发展基金会正积极努力,撬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春晖行动。
省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通过团组织渠道,争取到了省人保厅、农业厅和扶贫办的1000多万元就业创业培训项目,通过社会化运作,寻找到合适的培训科目,并确定了1万人的受训群体。“项目在顺利开展的同时,也解决了中心和基金会的正常运转。”省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理事长任斌说。
利用团组织的号召力,与企业深度合作,也是省青年创业就业基金的“造血”路子。
通过“百店千人”就业创业计划项目,全省各级团组织推选100名符合条件的创业青年,由一家白酒企业赞助开设100家商铺,每家商铺带动10名青年就业,商铺在正常经营之外销售赞助企业的白酒,企业再将利润的10%捐入基金会,支持另外的青年创业项目。
省青年志愿服务基金会则通过项目化的运作手段,与中国电信贵州分公司合作,在全省高校开展“青春动力·和谐校园”系列活动,依托团组织的抓手,开展贯穿全年的高校校园活动。同时,中国电信每年向省青年志愿服务基金会捐出一笔善款,一部分用于开展高校活动,一部分支持全省青年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贵州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等16项志愿服务行动的开展,在传递贵州志愿者精神的同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善款。
“每个活动都是一个项目,每个项目都要用心经营。”省青年志愿服务基金会理事长宋静说,现在中心和基金会的生存已经不成问题了,该用更多精力考虑如何把贵州青年志愿者的服务范围延伸得更广。
“从没钱做事到有钱做事,从没人干事到争着干事,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效果。”团贵州省委副书记马雷说,现在的工作思路是用合适的服务方式,为企业或政府提供优质的服务产品。
“中心+基金会”打造可持续事业
中心作为直属事业单位,由团省委直接管理,职工工资由省人事厅核算制定,基金会作为社团民间机构,由省民政厅管理,定期核查善款动向,确保资金用于公益事业。
管理制度完善、监督机制明确,更像创业者的4位基金会理事长(秘书长)并没有因为经营得好,获得企业家一样的高收入。4个中心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抱着不服输的干劲,认真干着属于社会的公益事业。
现在,中心和基金会每年有近7000万元的资金用于开展工作。“这样的资金规模在以前根本不敢想象。”在团贵州省委看来,能有现在这样的局面,是当初“中心+基金会”的路子走对了。
通过实践,团贵州省委发现:中心是组织化的代表,基金会是社会化的体现,在共青团的组织保障下运作服务大局的项目,通过基金会这条社会化手臂,能起到数倍的放大效应,而通过基金会运作的项目,有共青团的组织保障,能起到更好的执行效果。
团贵州省委认为,中心和基金会的关系,代表了组织化和社会化的辩证统一。当初大胆的尝试,实际上是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进行的一种“顺时应势”的推动,“狠狠心,走走就过来了,要是不做,机会也就稍纵即逝了”。
“运作项目和捐赠不是冲着谁的面子,而是对公益项目和配套落实工作发自内心的认可,只要这样的机制保障在,团属基金会就能持续健康地走下去。”陈昌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