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人民的“赛额木其”
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令无数游人心旷神怡,但因地域辽阔、交通不便带来的求医看病难,却长期影响着草原农牧民的身心健康。
自幼生活在草原上的郭纯,多次目睹乡亲们生病后得不到及时医治的痛苦,从小就立志做一名能够为草原人民带来健康福音的好医生。1974年9月,19岁的郭纯考上了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毕业分配时,他主动要求回到内蒙古,做一名基层军医。
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王府三队,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现年72岁的蒙古族乌云大妈生于此长于此。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村里人患病后常常得不到及时治疗。听说武警专家医疗队要来义诊,乌云大妈和乡亲们早早起来,到义诊点等待就诊。
看到专家郭纯,乌云大妈颤巍巍地从内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包裹的小包,打开外面包裹的手绢,再打开手绢里的一个烟盒锡纸包,取出一张皱皱巴巴的50元钱,颤抖着说:“大夫,我想看50块钱的病!”
望着体弱多病、善良可亲的老人,郭纯心如刀绞,哽咽着说:“您把这钱留下,我们免费为您治疗!”
经检查,乌云大妈患有胃炎、高血压、关节炎等多种疾病,郭纯在给乌云大妈留足药品后,还细致地教授老人保养身体的方法。临别时,乌云大妈老泪纵横,紧紧握住郭纯的手不放。
长期巡诊,对医生来说,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更需要对群众的耐心、诚心和爱心。
1997年盛夏,烈日当头。郭纯带领医疗分队来到巴彦淖尔市乌兰图克乡巡诊。当得知武警专家来巡诊,当地乡亲们奔走相告,没过半小时,郭纯身边挤满了前来看病的各族群众,足足有几百人。
乡干部介绍:“因为这里水质不好,所以大部分人都患有维生素缺乏症、牙周病、肾结石等地方性疾病,想看病的人太多。”
由于人太多,乡干部准备劝离部分群众,看着乡亲们期待的眼神,郭纯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他制止了乡干部:“乡亲们,请相信,我们既然来义诊,就要把所有人的病都看完。”
他除了吃饭喝水,一刻不停地为病人检查、配药,连续5天4夜,共诊治了687名群众。当为最后一名群众检查完时,劳累过度的郭纯早已虚脱得站不起身了。
郭纯5天义诊600余人的善举被传为草原上的一段佳话。
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郭纯连自己的健康安危都不顾。2008年4月4日傍晚,总队医院急救车接回一位脾破裂患者李翠莲,血型为B型RH阴性血。这种血型只占常人的千分之一。各大医院的储备血量都不够做这样大的手术,患者危在旦夕。
“立刻通知卫勤中队、汽车排全体官兵到检验科验血!协调各级交通台及其他媒体发布寻求血源信息!”郭纯有序指挥着。
为了成功实施抢救,郭纯一会儿去急诊室查看李翠莲的身体状况,一会打电话询问媒体发布求助消息的情况,一会儿又帮助战士维持验血群众的秩序。
历经四五个小时的血样检验、血型配血和近两个小时的手术抢救,患者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可郭纯却因极度疲劳而累倒在医生休息室。没有人知道,他在7个小时前刚被确诊患了直肠癌。
一周后,郭纯在在北京肿瘤医院接受了直肠癌手术,截掉12厘米直肠,缝了24针。
从北京回来的第二天,郭纯忍着化疗后的巨大痛苦,不顾家人的劝阻,像以前一样一大早便准时出现在医院里。8层住院楼、6层机关楼,他逐个楼层查,腿在发抖,汗水顺着头发往下流,刀口流出的血染透了内衣,他全然不顾,回办公室换上内衣照样工作。
在了解郭纯的人眼里,身患绝症的郭纯像个“铁人”,医院的同事称赞他是“用大爱守望患者,用生命守护生命”。
从考上军医大学的那一刻起,郭纯就决定把青春和智慧献给医疗事业、献给草原人民。为了能为各族群众更好地解除病痛,他始终坚持勤奋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他先后主刀手术32000多例、安全接生婴儿6000多例。通过钻研创新,在内蒙古妇科领域创造了第一例腹膜外剖宫产横切技术、半腹膜外子宫切除术、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等特色医疗技术,取得科研成果13项,多项填补了自治区相关医疗领域空白。
从医35年来,郭纯翻高山、穿林海、涉沙漠、踏戈壁,深入驻地农村、牧区巡诊400余次,行程20多万公里,救治患者10万多人,为偏远牧区义务培训医疗骨干130多人,并在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土左旗等偏远贫困地区建立6个医疗扶贫点,赠送价值80余万元的药品和医疗器材,被民族群众亲切地称为“赛额木其”(蒙古语:好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