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非公团建 精耕青年沃土
一年来,吉林省团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找准共青团组织属性与企业功能相融合的工作切入点,着力破解非公企业团建课题。截至目前,吉林省非公有制经济和新社会组织共新建团组织2603个,团员新增43741人。这不仅服务了企业的发展,激发了青年的活力,更增强了团的向心力,实现了“多赢”局面。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最关键、最核心的任务。”团吉林省委书记谢忠岩说,吉林团组织在认清这一新形势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的研究,找准团的工作在不同领域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努力探索创造符合当代青年特点、易于青年接受、满足青年需要的组织建团模式。
双向吸引
“在新形势下,共青团组织属性与企业功能相融合的地方,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切入点。”在谢忠岩看来,重新定义团组织自身的活力和能量,是找到切入点的第一步。
鼓舞人心的是,团的吸引力让一些团干都觉得“有点惊讶”。
长春市青联委员崔铭峰在得到非公有制企业建团的倡议后,主动给团长春市委打电话,一再表达强烈要求建团的意愿。
原来,崔铭峰的企业正处于上升期,他最关注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发动企业中的青年人,推动企业文化的积极健康发展,更让这些青年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他说,“共青团那一整套架构和工作方法,很能增强年轻人的凝聚力。”
连团长春市委都被这个“共青团粉丝”的热情所鼓舞。应老崔的邀请,团干部去他的企业考察后,坐下来商谈了一下午,从组织结构到活动开展,给出了一整套方案,还建议他们申办市级青年文明号,直说得老崔连连点头。
“我能当团干部吗?”40多岁的崔董事长说,“我想亲自抓好团的工作。”
团干部都乐了。他们告诉老崔,团组织建立之后一定会有很强的凝聚力,不一定非要老总“挂帅”才有号召力。不过,在老崔的坚持下,他还是以公司“董事长兼团委书记”的身份,把公司团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非公经济组织建团,也为团组织注入了活力。在农村基层,近年来社会形态、青年生活方式和流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基层团组织的活力和“空壳”现象,是各地团干部面临的课题。吉林是农业大省,该省的做法,或可为“破题”提供一种思路。
吉林市安吉县口前镇兰旗村的从越权是当地生猪养殖“龙头户”,也是生猪养殖协会负责人,在青年农民中有很强的号召力。因此,他不仅是兰旗村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也成了生猪养殖协会的团支部书记。
“要是我以村干部的身份让大家开会,能来一半人就不错了,但要是以协会团支书的名义通知开会,人都能到齐。”从越权说,产业协会建团后,团的工作依托农村青年的致富创富实践展开,“协会团支部通知的每一件事都和他们切身利益相关,他们自然不愿缺席”。
今年,永吉县建了产业化党支部42个,产业化团支部21个,涉及绿色稻米、紫苏、柞蚕、金红苹果、葡萄等10多个产业。抓好产业链上的组织覆盖是农业大省的特色工作。一年来,吉林省各地市都采取依托生产基地、农业加工企业、经济合作组织、产业化党支部组建产业化团支部。
让团组织在青年中“活起来”
青年在哪里,团就建在哪里。产业链条、工业园区、行业协会、商会、社团……都有可以和团组织结合的切入点。如何使建起来的团组织活下去、活得好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在开展非公团建之初,团吉林省委首先对省内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调研,一户户地走访了所有企业。
“通过走访,不仅使企业对团组织有了亲近感,我们也感到,不仅要让团组织在企业中建起来,更要让团组织在企业青年中活起来。”团吉林省委副书记张晶莹说,让团组织建起来后有事干,让青年在团组织中找到活动、感情和事业的归宿感与认同感,是每个新建团组织必须考虑的问题。
长春市大众物流是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为长春一汽等厂家提供物流服务。这里的员工待遇不低,但工作压力大,生活也比较单调。公司老总李耀宇表示,公司建团后在员工心理解压和生活丰富上下工夫,团的活动有极强的凝聚力。建立团组织后,工人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增强了。“每天都接触国企员工,建团后,员工觉得自己和公有制企业员工比起来都是一样的,因为都有一样的组织。”李耀宇说。
延边华夏石头纸有限公司主要制造环保购物袋和环保纸张,但基层员工埋头工作,对这份“未来的事业”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公司团委成立后,针对这一点进行培训和宣传,让员工深刻理解地球卫士和环保公益事业之间的关系,树立青年服务社会报答社会的人生观。他们还组织如以“地球环保生活”为主题的公益活动,推动员工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结合。
“园内企业感到能加入到团组织,心里就像有了多重保障。”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团委书记刘伟亮说,在团组织的指导下,这个吉林省“省级青年创业园”将“3+N”青年创业服务体系发展为推动“5232”工程——用5年时间实现2000名大学生来园区创业,吸纳3万人就业,带动相关产业提供就业岗位两万个,整个工程投资近14亿元。“成立团组织之后,广大园区青年更亲身体验了共青团活动的能量与魅力,增进了友谊,也有益于创新”。
辽源市元隆达工装设备有限公司的团组织成立后,首要的服务项目是:组织青年人联谊。该公司主营汽车内钣金冲压模具,90%都是男性员工,加之位处开发区,离市区较远,“找对象是咱公司小伙子的头等大事。”公司团委书记于小明笑着说,团组织和青年心贴心,当然包括生活和情感上的沟通。从去年5月开始建团之后,公司团委就注重搜集本地其他企业青年员工的资料,如QQ、MSN或博客之类,通过正常渠道确认后挂到公司的联谊网上,让单身青年自由选择。
非公团建真正落到实处
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循,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借鉴,在推进非公团建的过程中,吉林省各地团组织充分调动创造性和积极性,摸索出了一套套行之有效的方式。
通化市的非公团建首先着眼于摸清规律。“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凝聚着大量的青年,要针对不同形式的组织,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建团方式。”团通化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当地对规模较大、团员青年数量较多的“两新”组织,实行独立建团,对于团员青年分散的小型企业,采取依托、挂靠等灵活方式建团,在一定区域形成横向联合、资源共享、协同运作的基层团组织工作网络,对于暂不具备建团条件的,探索选派团建工作联络员或指导员,通过筹建社团、开展活动、建立阵地等方式,增加团的影响,促进建团工作。
团吉林市委在两新组织团建工作中形成了一套“动能螺旋桨”理论。这个“螺旋桨”有3个“叶片”,简称“三配”:配指导,指的是设立专门机构,配齐工作人员;配活动,指的是开展示范性活动,将更多资源注入基层团组织;配培训,指的是将“两新”团干培训纳入全市团干部培训统一规划中。“三配”形成了“螺旋桨”的“外力”,而“两新”团组织发挥内在要素的功能,形成自身正常运行、发挥作用的力量,被称为“内力”。以“三配”驱动,“内力”转动,彼此间体现出联动性、有序性和层次性,构成有机联系的“动能螺旋桨”。团吉林市委正是在简明易懂的“动能螺旋桨”理论指导下提高了团建效能。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则在积极探索“独立建团、区域建团、依托建团”多种建团模式过程中,努力实现纵横交错的网络式立体覆盖,并加强分类指导、分类推行,还充分利用延边共青团网站等媒体,面向全州进行宣传,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使全州“两新”组织团建工作稳步推进。
在吉林省各地,以党建带团建更是重要依托点。党组织的强力带动为吉林省共青团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受到团组织的高度重视。
“各级团组织高度重视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亲自抓。都把非公企业团建工作的目标任务真正落到实处,落实到人头。”谢忠岩指出,吉林团组织将在经验交流中,进一步凝聚力量,积极探索非公团建新路径,切实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水平,在各领域、各行业打开局面,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