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首页|新闻|教育|招生|职场|创业|留学|校媒|旅游|数码|汽车|生活|健康|图书|法治|博客|论坛
加入收藏 | 检索 | 广告
中青论坛 | 订报 | 投稿
中国青年报图形版
新闻回顾 新闻检索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61
邮发代号 1-9
2010年12月26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
中国药科大学力推校企联合

“应用型研究生”在企业做论文

本报记者 李润文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12-26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张阿琴是中国药科大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学生,也是中国药科大学与南京圣和药业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今年8月,她进入企业。今后两年时间,她要在企业完成研究生论文。

    结合医药行业特点,中国药科大学探索出一条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中国药科大学共有89名基地班在读研究生在企业做硕士论文。

    中国药科大学副校长姚文兵认为,校企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是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他们既具备较强的基础知识,又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在企业能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这种模式可以在应用学科领域广泛推广。

    到企业做论文

    从本科入校,张阿琴他们就是学校的“宝贝”,开始吃“小灶”。

    基地班是单招班,两个班共60人,教学管理由副校长直接负责。校内选拔名师组成两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做基地班任课老师,课程设置也与其他班不同,有三分之一课程重新设计,有15门是精品课程。

    实践是基地班培养方案的重点。学校要求,基地班本科阶段实践教学占总学时60%以上。早在本科一二年级时,张阿琴就要和同学去企业参观学习,做调研;三年级要去企业实训3个月,学生进入企业研发中心、GMP车间、质量部等多个部门轮岗,并以完成一项技术工艺改造作为本科毕业论文。

    三年级本科毕业,按照综合成绩排名,60%的学生直接保研。研究生阶段,张阿琴选择继续留在圣和药业,鉴于她在企业的出色表现,企业也选择了她。企业提供的课题是对该公司一个中药制剂进行主要成分分析与药效评价。她有两个导师,“企业导师”指导做实验,遇到疑难问题找“学校导师”。

    一开始,学生、家长都不理解,到企业做论文能保证论文质量吗?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周长林教授说:“研究生现在属于应用型人才,博士生才是研究型人才。

    研究生就业的方向大多数是面向企业,在企业做课题更适应学生今后的发展。”

    “基地班的学生研究生论文都是结合企业做的科研项目,既有创新,又很实用,比校内培养研究生的要求更高。”中国药科大学教务处处长徐晓媛说,联合培养的企业都是医药行业世界500强、国内50强,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能为学生提供具有创新点的科研课题,导师都具有博士、副研究员以上的学历和职称。

    “他们毕业后都能独当一面”

    中国药科大学的目标是,把基地班学生培养成医药行业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对于基地班保研,学校制定了一套新的选拔评价机制,学习成绩只占一半,综合素质占20%,企业创业实习成果占30%。学校按照自由申报、综合排名、企业面试等程序,确定校企联合培养对象。

    联合培养是个新事物。对企业来说,他们更习惯于招收现成的技术人员。“能为企业解决科研难题,能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可以培养企业急缺人才……”学校到各家合作企业游说,陈述联合培养的种种好处,几家企业终于答应尝试。

    一家企业接收了一批学生实训。第一天,学生弄断一根线,企业负责人很不高兴,当天就想把学生退回去,但3个月下来,企业就想把学生都留下来——企业很看重学生的团队精神、协调能力,从产品研发、生产、申报等多个环节锻炼学生能力,希望他们毕业后能留在企业工作。

    在联合培养中,一批优秀学生涌现出来。孙晓泉,是上海中科合臣股份公司联合培养生,在读期间承担了12项研发课题和1项技术改造项目,其中3个项目已经完成研发和中试,一年就为企业创收近千万元,孙晓泉毕业后担任了该公司研发主管。夏鸣,江苏先声药业联合培养生,完成一个三类新药研究项目,成为企业科研骨干。

    目前,基地班已经有56名研究生毕业,大多数留在企业成为技术骨干。先声药业陈荣博士说:“他们毕业后都能独当一面,完全可以单独组建一个实验室。”

    高校企业学生“三赢”

    联合培养研究生,企业提供经费、场地、科研课题。看起来,企业吃亏了,实际上,许多老师因为学生进入企业,和企业有了更深层次的接触交流,成为企业高参。

    学校成了企业的智囊团和人才库,校企合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比如,周长林教授的一名研究生在南通秋之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做核苷酸的研究,他也在该公司有自己的科研项目。

    校企合作也为学校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近5年来,中国药科大学共获得新药证书98本,与威尔曼国际新药开发中心集团共同合作建立了苏州工业园区药科大新药开发中心,学校社会服务项目4457个,合同经费4.4亿元。

    校企合作对学校教学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影响。学校加大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每年设立50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近100项开放实验室项目。在专业设置方面,基地班也由原来的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等专业扩展到了整个医药产业领域,开设社会管理药学、药学信息学、企业管理等专业。

    “联合培养模式,实现了高校、企业、学生三赢局面。”曾在高校做过4年科研工作的南京圣和集团董事长王勇说,学校教学科研更具针对性,企业实现低成本吸纳高素质人才,员工忠诚度高,科研延续性更长,学生具备了创新创业能力,离市场更近,就业面更广。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广告服务 | 建网服务 | About Us | 中青在线声明 | 媒体公约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广告发布支持
中青在线已获得从事登载新闻业务、互联网教育信息服务、网络广告经营、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京ICP证010507号,商标注册证
频道导航: 首页|新闻|教育|招生|职场|创业|留学|校媒|旅游|数码|汽车|生活|影视|健康|图书|法治|博客|论坛|
声明:本网站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与镜像
中青在线及中国青年报地址 Add:中国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 邮编 P.C. 100702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