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12月27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国际
为打一个电话,爬上山头找信号的情景已成为过去

村通工程引领农牧民走上致富路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12-27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新疆移动全力开展“村村通工程”

        

    “农信通”业务成为各族农牧民了解最新的农情信息、供求信息的好帮手

    秋收刚过,博乐市哈日布呼苏牧村农民买买提江脸上愁云密布:种植的玉米今年喜获丰收,8吨金灿灿的玉米却没有找到销路,这可愁坏了买买提江一家人。

    “试试‘农信通’?”村党支部书记于伟强心里比买买提江还急,把刚刚装上的“农信通”信息机递给了买买提江。心急如焚的买买提江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向全市发出出售玉米的信息。

    令买买提江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就有人打来电话,并提出上门看货,买买提江喜上眉梢。接下来咨询电话不断,最终让买买提江的玉米卖到了全村最高的价钱。

    “多亏了‘农信通’啊!‘农信通’嘛,亚克西!”一提起卖玉米的事,买买提江一家人都感谢“农信通”。玉米款收回来后,买买提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一部“农信通”。

    “农信通”引领农牧民走上致富路

    新疆的哈密瓜名扬四海,而每年的哈密瓜销售价格和农户种植的品种以及成熟情况很难集中掌握。一方面,农户想知道每天价格的变化和买方的情况,另一方面,来自沿海地区的客户想了解农户的品种和成熟情况。以前,瓜丰年的时候,农户着急卖不出去;瓜欠年的时候,“瓜老板”一块地一块地找货源。

    现在买卖双方不用愁了,“农信通”搭起了桥梁与纽带——“要知瓜价格,就靠农信通。”

    如今在哈密,农户种瓜、卖瓜,全靠“农信通”指导。“瓜老板”来了,也先找移动公司打听行情、发布信息。“哈密瓜收获的季节,是我们移动公司忙的时候,加班加点帮助发布供需信息。累点苦点不算啥,看到客户满意的笑脸,我们很知足。”曾任新疆移动哈密分公司副总经理的王剑回忆说。

    同样是产品销售,青河县阿魏菇协会会长李进讲述了他的亲身经历:“阿魏菇的种植过程从菌种优选、培养到洒水、施肥、保温、保湿这些关键环节的技术指导,都是‘农信通’的专家把信息发给村里的农信机,我再发到每个协会会员农户的手机上,确保种植过程的科学性。”

    不仅如此,美味的阿魏菇销售到北京也多亏了“农信通”。

    今年入秋,大量阿魏菇上市,菇农有喜有忧:喜得是阿魏菇丰收,忧的是量太大,销路成了问题。有人提议在“农信通”上发布信息,没想到吸引了北京的客户,而且需要量很大。“‘农信通’为我们铺设了致富路,我们这些菇农们更加有信心了!”李进说。

    信息让地处偏远的新疆农牧民尝到实实在在的甜头。在今年自治区“两会”上,自治区政协委员、新疆移动总经理白志刚提出,以现代信息服务业为推手,尽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服务”,让更多、更先进的信息化业务服务惠及社会。

    新疆地域辽阔、民族多个,许多地州都处在高山荒漠、戈壁雪岭。使通信网络建设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有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新疆仍有1304个行政村未通电话,占全疆农村总数的28.8%。形势严峻时不我待。新疆移动立即部署“信息扶贫、信息下乡、信息进村”工作,大力推进“三网惠三农”(“三网”即基础通信网、农村信息网、营销服务网),开展“村通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业科技送下乡”等系列惠民活动。

    白志刚表示,新疆移动用“村通工程”解决基础信息问题,用“农信机”解决支付问题,用“农信通”平台解决信息应用问题,用信息科技传递知识,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加大对“三农”的支持,积极解决边远农牧区的基本通信问题,同时汇集一大批农业专家、农业技术骨干、农村致富带头人作为顾问团,为农牧民提供时时处处贴心权威的服务,引领百万农牧民走上致富路。

    据统计,2005年以来,新疆移动累计投入20多亿元用于乡镇、兵团团场的农村通信网络建设,解决了全疆900多个乡镇、8000多个行政村(包括兵团连队)的移动通信覆盖问题。农牧区的通信网络基础条件改善了,就为农村信息化奠定了基础,农村信息化的推进,不仅振兴了农村经济也为解决三农问题探索出一条新路。

    “千里眼”“顺风耳”——世界就在眼前

    有件事一直困扰着新疆兵团某团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所所长单保良。“我每年的办公费用有限,而全场干部职工9300多人,其中有1700多人退休后住在外地,每年要将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政策、通知告知这批外地职工,办公经费都不够寄挂号信的邮资!”

    “农信通”开通后,这一问题迎刃而解——把退休干部职工调资政策编辑成短信,用农信机群发给干部职工,一次一条几分钱。比从前三四元的挂号信着实省了很多。

    “客户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目标。”白志刚说,“农信通”业务通过手机短信、IVR电话语音业务、网站、农信机等多种方式,整合新疆移动优秀的通信网络、数据网络和互联网等资源,把政府农业部门、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涉农企业、信息服务站提供的农业工业信息及时传递到农民手上,彻底解决农村信息来源和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

    “发电基本靠抖、通信基本靠吼”,是2007年10月以前,新疆东天山边远小县木垒县大石头乡老大石头村的真实写照。这个村98%人口是哈萨克族,以牧业为主。过去,这个距离县城80多公里的村子,不通电没有水泥路。交通不便又是通信盲区。

    “那时候,村子里打牌、喝酒闹事的多,动脑子挣钱的人少,信息不畅通耽误工作,畜产品价格没法横向比较,遇到问题也不能及时处理,导致经济落后,贫困户占大多数,村干部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啊!”村党支部书记阿布什克说。

    对此,大石头乡党委书记畅金生也深有感触:“2008年发洪水,大石头村的信息不通,信息不能及时发出去,乡干部联系不到村干部,老大石头村成了抗洪抢险的死角,信息不畅真是耽误事啊!”

    以杨嘉全为班长的新疆移动昌吉分公司木垒县营业部,一边积极建议有关部门尽快为大石头乡的几个边远村子架线通电,一边进行移动基站建设的勘察调研。“看到当地牧民买上了新手机,却往往为打一个电话,爬上山头转着圈圈找信号,我真是心急啊!”小杨说,由于通信落后,农民文化程度低,如何脱贫致富对他们来说是件难事。

    杨嘉全带领员工走乡串村量路勘地。不通车的地方徒步,不通路的地方骑马。饿了啃几口干馕;渴了喝点自来水。树塔、架线、建站、测试……杨嘉全带领的团队硬是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赶在老大石头村通电的2007年10月,接通了老大石头村的移动信号。看着欢欣鼓舞的老乡纷纷拿出手机拨出问候亲人的电话,杨嘉全团队也融入这快乐的氛围。

    “以前做生意,卖牛羊,我们不知道行情,都是外面商贩说了算,吃亏受骗的事常有发生。现在不一样了,有了新疆移动的信息服务,还有农信机的价格信息,我们像是长了‘千里眼’、‘顺风耳’,畜产品价格,我们说了算。”哈萨克族餐厅老板赛里汗操着不很流利的汉语,述说着通信给他的生活带来的改变,眼里流露出喜悦和激动。

    信息化改变了千年的农村,信息化转变了农民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滴禾下收入薄”的收入模式。

    专家教授成为农牧民“智库”

    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南疆边远农村,农民接受新事物较慢,虽然新疆农村手机普及率有所提高,但是会用手机发短信的人却不多,会用电脑的就更少。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新疆移动投入大量资金、人力进行教育和培训工作,还和当地政府携手举办多个培训班。

    “农民不会拼音,我们就教他们使用笔画输入法,这个工作的复杂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在南疆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农信机无法发送少数民族文字,只好把这些信息翻译过来,通过农村广播播出去,指导农民种植养殖和销售。”新疆移动负责农村信息化推广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说。

    然而在解决收发短信、使用电脑的问题后,新疆移动又发现了新问题,那就是信息平台虽然已经搭好了,但是适合农民的信息源却严重不足。最初只有天气预报、病虫灾害等简单的信息源,不仅数量少,而且还没有针对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新疆移动又与自治区经信委、农业厅以及各地市级政府甚至一些地方产业协会和商会进行合作,推出有地域、行业针对性的农信通平台,通过信息量身定做将农村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

    为支持不同地市农产品的种养殖,新疆移动与自治区农业厅合作,对省级“农信通”平台规划统一。从行业属性而言,在自治区农业厅提供的206个农业品种标准分类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细分,地域属性上配置到行政村级别,逐渐形成省级“产品地图”,提供覆盖全省大多数农业县、众多农业品种种养殖和市场价格信息服务。进而又推出精准型“科技信息服务”,以省级专家为支撑、以本地专家为班底,从农民群众最关心的本地农作物、农产品、农副产品的日常种养殖科技需求出发,发展本地化的科技类品种服务信息栏目超过1000个。由农业专家提供科学生产、科普知识。通过农信通,为农业大户提供精确的数据获取、精准的分析控制,帮助农户做到稳产、高产、高质量、高效益。

    据不完全统计,“村通工程”实施几年来,使新疆乡村通信网络覆盖率分别较2004年提升8.81%和4.18%,自然村覆盖率较上年提升6.3%。“农信通”客户数量发展达到70万户,通过新疆“农信通”平台下发的信息量超过2亿条,通过农信机发送短信量超过5000万条。农村农业信息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帮助农产品交易量和成交额大幅提高,不断消除城乡信息“鸿沟”,为农业丰产、农民增收、农村致富奔小康铺就一条信息的通天大道。

    “由过去政府开发,政府提供服务转向电信企业提供信息化的运营环境并保障运营,开创了农村信息化推广的新模式,帮助农民迈出信息化的第一步。”阿克苏市相关领导告诉笔者:目前用信息通信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能够大幅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有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这已经在各族群众中形成广泛共识。

    (吴郁真 刘冰 杨立洋)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