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12月27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2010年终特别报道

高考加分“瘦身” 媒体给力

本报记者 叶铁桥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12-27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2010年6月27日,湖南娄底一中放榜。该校前12名考生都获得武术加分。

    本报记者 叶铁桥摄

    2010年11月中旬,教育部等五部委发文宣布,规范和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这意味着各地多达200多项的高考加分政策将实现“瘦身”。

    规范调整结果是,全国奥赛、科技竞赛获奖学生的保送资格将被取消;取得奥赛省级比赛名次的加分资格也被取消,能加分的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最多只有10项。新办法适用于2011年入学的高一新生。

    文件还要求各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对本地区现行高考加分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估,报教育部及相关部门重新备案同意后实施。

    这意味着,在包括《中国青年报》在内的众多媒体的不断监督下,在社会舆论的一致呼吁下,近年来备受非议的高考加分政策,终于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变革。

    率先揭露大规模舞弊丑闻

    《中国青年报》对高考加分的大规模报道,始于2006年。

    这一年,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负责人接到举报,湖南省一些地区的体育局给文化成绩比较好的考生发假的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然后通过花钱请人代考或贿赂主考官以通过全省组织的统一测试,获得加分。

    该负责人认为,高考加分政策一直为社会所关注,争议不断,且经常出现权钱交易,沦为腐败通道,这起舞弊丑闻事件无疑为高考加分系列报道提供了绝好的报道契机。

    中国青年报记者李斌和万兴亚在统一测试现场看到了许多可笑的场面:13秒7是跑100米的合格成绩,但有考生跑出了21秒34;在转身腾空踢腿的时候,一名将要进行武术测试的女生差点倒在地上,然后忘了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女子铅球达标线是9.8米,一名白白胖胖的女生扔出了3.84米……

    2006年6月14日,《中国青年报》刊登独家报道《湖南高考加分统一测试出丑闻:上千“体育竞赛优胜者”是水货》,将这一重大高考加分舞弊事件进行了全面披露:3000余名报名参加复审测试的考生1000多人缺考,大批拥有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的考生无法达标。

    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从6月至8月,《中国青年报》连续掘进,曝光了更多高考加分丑闻,分6期刊发了20余篇稿件。6期报道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不断向深处推进。

    这组报道发表后:湖南省委书记一天两次批示;湖南各市(州)被暂停行使国家二级运动员的审批权一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湖南省教育厅对体育特长生加分政策进行了调整规范;不少网站、电视台、都市报纷纷转载、摘播或跟进,多家门户网站根据系列报道的内容做了至少一个专题;进行相关报道的记者还接受了北京、河北和福建等地电台的访谈。高考加分问题一度成为社会热点,持续关注和探讨的声音不断。

    当年8月,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递交了《关于对高考加分政策进行清理规范的建议》函,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力量对加分问题进行调研,会同相关部门对高考、中考加分政策进行清理规范”。

    此后,国家体育总局和湖南省教育厅相继出台二级运动员证书管理、体育特长生和体育竞赛优胜者资格规范性文件。有报道称,这是我国《运动员技术等级制度》推行近50年之后,第一次全面实施监管。

    披露处处可见的利益链

    此后,《中国青年报》持续关注高考加分,并着重揭露了其中的产业链和腐败通道。

    从2009年起,中国青年报记者李剑平一直在关注浙江高考加分背后的问题,他的系列报道一层层揭开了浙江高考体育加分乱象背后的利益链。

    记者调查发现,在浙江某些地方,“三模三电”成为权势家庭子女的“高考加分俱乐部”。如绍兴一中2009年参加航海模型加分测试的19名考生中,13名考生的家长都是官员,其余6名考生则是教师子女。再如,2010年,浙江省体育项目高考加分的1000多人名单中,其中因参加“三模三电”项目获得加分的人数为630多人,接近加分总人数的三分之二。这些考生集中在少数几所中学,且多数考生不难查出权势背景。

    项目背后是利益链。调查发现,像航海(建筑)模型项目,需要交600元报名费,1.5万元培训费,只要培训一个月,几乎每个考生都可以获得加分的资格。

    2010年6月30日,记者与本报驻湖南站记者洪克非的报道《高考状元都是“武林高手”?》,也挖掘出一条利益链。

    记者调查发现,湖南省娄底市的文理科状元都获得了武术项目加分。此外,娄底一中的前12名、娄底三中49名总分在600分以上的学生中有10人也获得了武术加分。

    调查发现,练武术获加分的现象,在湖南省是许多考生和家长心知肚明的“潜规则”,并且形成了公开的价码,总费用约3万元上下,是一条价值千万元的利益链。其操作手法是,湖南省某武术俱乐部在高中生中组织武术培训班,再以省教育厅、省体育局的名义组织省级中学生武术比赛,而这些比赛的赞助者即武术俱乐部,因此在项目设置、裁判把关等因素上都可以“操作”。结果是,只要交钱参加训练,基本都能获得加分资格。

    这一产业链发展很快,2008年湖南获武术项目加分的考生才129人,2010年就达到267人。

    中国青年报记者田国垒对河南省焦作市一中的调查发现,在焦作市2009年下半年度以无线电测向项目获得二级运动员等级称号的169名学生中,有161人来自该校及其分校。这些加分都跟一个叫程明锁的人有关,此人是无线电测向运动国家级裁判,国家无线电测向集训队教练。要想进无线电测向队不仅要交不菲的费用,并且还得托关系找熟人。

    这些报道也都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和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如浙江省体育局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对全省因体育而获得高考加分考生的证明材料一一核查;湖南省教育厅和体育局也分别召开会议研究,并派遣调查组前往娄底调查;河南省也对无线电测向项目进行了规范和整顿。

    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负责人说,高考体育特长生加分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一是运动员等级证书造假或水分严重;二是比赛或测试组织不规范,替赛、替考现象严重;三是个别与体能、运动技能关系不大、更多靠运用器材等运动的赛事组织管理及评奖问题多。

    事实上,这些问题都在《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中得到揭露。

    权力和金钱的渗透

    在大量事件性报道的基础上,2010年,《中国青年报》还进行了统计分析,更一步推进了对高考加分乱象的揭露。

    2010年7月28日,《中国青年报》推出了两个整版的报道《高考加分乱象透视》,这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部组织记者和实习生查阅了除台港澳外,31个省(市、区)公开的有关高校招生政策规定和2010年加分考生公示名单,并查阅了100多所重点高校的招生章程。在统计、分析这些资料的基础上,采访有关专家,形成独家研究报告。

    研究发现,现在高考加分呈现出“三集中”特征,即向区域内的相对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以及少数中学和个别项目集中。尤其是奖励性加分,人数更是与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程度正相关。而照顾性加分,因为有弄虚作假和腐败通道的存在,个别地区也呈现统计上的不可思议性。

    研究表明,由于加分制度设计本身不够严密,由于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形同虚设,由于运作过程的不透明不公开,高考加分政策在一些地方被严重异化,成了某些权钱交易的腐败通道,极大损害了其他考生的正当权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此外,《中国青年报》教育·科学版推出的《加分制造三成高考状元》报道,也是在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揭露出大量高考状元是靠加分制造的。

    这些研究性报道说明,清理规范高考加分政策,从源头上遏制权钱交易腐败现象,维护高考公平正义,尤为迫切。

    《中国青年报》的高考加分系列报道引起中央有关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教育部等有关负责人就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答记者问中提及,由于高考加分政策具有高利害性的特点,近年来在执行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考生资格或身份造假等违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有些招生政策在执行中逐渐被异化,偏离了政策设计的初衷。社会要求规范和调整的呼声强烈。

    从2006年以来,《中国青年报》对于高考加分种种不公平现象保持关注,共发表报道上百篇,多方面展现和剖析了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已沦为腐败温床的事实,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不仅推动了具体问题的解决,而且也推动了制度层面的变革。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