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12月27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2010年终特别报道

热词2010

林蔚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12-27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学历门”

    一份学历涉嫌造假,一位在职场高高在上的“万人迷”轰然倒下——不仅偶像光环灰飞烟灭,还引发了一场关于诚信社会和成功标准的激烈讨论。

    2010年7月,“打工皇帝”唐骏遭遇学历造假质疑,他曾就读的美国西太平洋大学被认为是一所专事文凭买卖的“野鸡大学”。“学历门”引发舆论哗然及网民围剿,并迅速演变成一起公共事件。大批名列成功人士的“校友”被曝光;“挺唐派”遭到一致批判;更有网民以公民身份向公安机关举报。

    虽然之前国内各类造假事件层出不穷,但此番当事者以代表精英阶层的大众偶像为首,直接动摇了全社会的价值判断。“学历门”映射出对精英的盲目崇拜,以及“成功至上”准则背后集体性的浮躁投机心理。公众因此开始反思成功标准的定义,呼吁诚信制度的建设。这种旗帜鲜明的态度令造假者感受到恐慌。“学历门”事发一周内,就有上百位名人集中上网更改学历信息。

    唐骏当然不会是“学历门”的终结者。但我们坚信,公众对诚信制度的迫切需求将大力推动制度建设的进度,不会回头。

    “给力”

    “给力”或许是2010年最炙手可热的新词,蹿红的速度和力度都高居热词榜榜首。

    有媒体考证,“给力”一词最早出现于今年5月上传网络的一段日本动画片。“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师!”大学生配音组的无心插柳,却得到了网民的热捧。其首次广泛应用发生在南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

    “给力”或“不给力”,言简意赅又传神,旋即风靡网络。

    如果仅限于此,那只是网民的“自娱自乐”。11月10日,“给力”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标题中,引发舆论强震。

    “《人民日报》太给力”被多重解读,比如大众有创新能力、官方顺应网络潮流等。不可否认的是,网络已成为公民表达意见、参与社会管理最便捷的方式。公民的网络话语权和影响力都日益趋重。官方主动亲近网络,既彰显了网络民意之强大,之不容忽视,亦体现了社会的进步。

    今后,与社会热点密切关联的网络语言“转正”,或将成为不可遏制的潮流。

    “我爸是李刚”

    “我爸是李刚”,2010年网络最火爆流行语之一,但同时,也是含义最沉重的流行语之一。

    10月16日,河北大学校园发生醉驾撞人交通事故。肇事的“官二代”在面对学生围堵时,高喊“我爸是李刚”。这个“官二代史上最强音”迅速成为传媒和网民关注的焦点,并最终演变成一场全民娱乐“李刚”的黑色幽默。

    微博推出“我爸是李刚”造句大赛,短短几天就有36万多条“造句”;唐诗宋词、打油诗、广告语都出现了“李刚版”;歌曲、视频、小说等各种“李刚衍生品”铺天盖地。全民娱乐“李刚”,是因为这个关键词击中了公众的“死穴”:对特权阶层的强烈不满、对司法公正的极度渴求。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网上娱乐“李刚”如火如荼,网下目击证人却噤若寒蝉。指责公众缺乏公民责任感并无意义,噤声的真正原因不难明了。“娱乐李刚”固然是声讨和抗议,却也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而且,戏谑越重,越让人悲哀愤怒。

    要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依旧任重道远。

    “荒时代”

    2010年是个“荒时代”:民工荒、就业荒、血荒……

    每一“荒”都事关民生大计。专家说“荒时代”是社会转型期阵痛的体现,“民工荒”暴露了劳动契约的不公平;“就业荒”源自全社会根深蒂固的就业观;“血荒”则直指信任危机。

    其实每一“荒”都是一场博弈。“民工荒”是民工与雇佣者、与就业环境之间的博弈,在无力改变不公正的劳动契约、基本权益得不到良好的保护时,一些民工以放弃来表达抗议。“就业荒”是一场多方博弈,求职者与招聘方、教育体制与用人机制、薪酬与物价。“血荒”与其说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不如说是公众与社会腐败的博弈,正是腐败给公众造成的切肤之痛,令公众对无偿献血制度充满疑惑。

    “荒时代”是把双刃剑,它是社会实际状况的缩影,暴露了矛盾,但也让我们看到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公众对个人权益保护的诉求。

    “转型期阵痛”无法将各种矛盾一语带过。只有完善健全的制度才能遏制“荒时代”的再现,令全社会不再人心惶惶。解决问题就意味着社会进步。

    “织围脖”

    2010年,中国的微博用户呈现海量的爆发式增长。短短百余字的“织围脖”搭建出一个公共意见平台,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

    “织围脖”的优势显而易见:即时、互动、低门槛。作为一个相对平等开放的公民媒体,在微博上,公众意见得到相对自由的表达,信息得以高效快速地传播和回应。

    事实上,本年度几乎所有重大社会事件都与微博息息相关。作家被拘、唐骏“学历门”、方舟子遇袭、校园飙车案……很多时候,微博是新闻发源地,是事件直播间。

    更值得关注的是,微博所传递的公民意见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件的进展。最典型的案例是“宜黄自焚事件”,从事件直播到后续追踪,引发万众围观,强大的群体声音最终令事件以顺从民意的方式解决。

    这是“围观”的力量。和早期明哲保身的“打酱油”不同,“围观”意味着关注,而非路过。它可能在不经意间促成了公共事件的发生,最大程度地动员群众并唤醒公民意识,让公众自发地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影响公共决策。

    微博的力量也在改变官方。一些政府机构先后开设微博,将其作为政务公开和便捷交流的窗口之一。有评论认为“围观”的强大昭示的是制度法律“不给力”。但从社会发展看,民意推动政府一小步,是个不错的开端。

    “织围脖”,让2010年比往年多了一些温暖。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