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平信息鸿沟 网络尚需持续给力
百度公司只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个缩影。尽管在成长和竞争中,本土化的公司存在起步晚、竞争压力大等诸多问题,但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也是官方越来越重视网络的深意所在。
就普通网民而言,网络正改变着他们的生活,这一点,在知识的获取和信息的掌握方面,尤其明显。搜索引擎和互联网,已然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新方式,因地域、贫富、文化等差异造成的信息鸿沟正在被填平。现在,不管你在什么地方,只要有网络,有学习知识的动力,你获得信息的机会基本是平等的,网络改变了信息拥有上的贫富差别。
这对于知识的普及大有裨益。近期,中国的网民在网络上热捧哈佛、耶鲁等学校的课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只要你有求知的欲望,世界著名大学的课堂都可以为你“敞开”。而网民浏览跟帖、参与话题讨论,也是最常见的一种信息交流方式。一个热点话题,比如韩朝近况,能让不少网友成为半个军事家。不怕不知道,只要你懂得上网求助,一切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笔者的一些同事,甚至在网上建立了“家庭作业辅导小组”呢。
大量资源不再被闲置,更重要的是,它推动了社会知识水平的大大进步。为什么一些大学里课堂上照本宣科的老师越发不受待见?因为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学到很多新知,何苦听你老生常谈?人们越来越多地质疑权威专家,因为他们不再有垄断知识的特权。
这就是网络时代的魅力。它让每一个有心人,更容易获得知识的力量,更容易拥抱“机会的平等”——这正是一切平等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当然,网络为消除信息鸿沟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挑战,如果低收入群体,尤其乡村低收入群体,迟迟不能步入网络时代,无法和这个工具“接轨”,它就可能被时代抛弃得更远,进入到“信息鸿沟加深”与“收入差距扩大”的恶性循环。
继续降低上网成本,普及网络知识,创造更为平等的获取信息的机会,当是公共服务的新内容,政府应该有这个意识。我们尚缺少像哈佛、耶鲁教材之类的“公开课”材料;知识精英在娱乐至死的时代对这方面缺乏引导意识;包括搜索引擎在内尚没有形成通过竞争形成充分开放的平台;雅俗共赏的知识产品尚还缺货……也就是说,借力于网络知识平台,还没有成为文化期待与上网常态。
一家网站,信息量相当于1800座中国国家图书馆,这就是最大的震撼。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这类平台的能量与潜力,通过多种路径持续给力,彻底填平信息鸿沟,而不是因为这种平台的存在,让鸿沟越来越大,以至陷入“网络让差别更悬殊”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