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阅读周刊

我也想有这样的笑容

——读《上海生死劫》
闾丘露薇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12-28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去年11月初,听到了郑念女士在美国去世的消息,那一年,她94岁。于是跑到书店,买了一本她的英文自传,也是她写的唯一的一本书《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我已经看过这本书的中译本,是上海女作家程乃珊和她的母亲潘左君翻译的,名字叫做“上海生死劫“。买这本书,倒不是因为郑念,而是因为程乃珊是我那个时候好喜欢的女作家之一。80年代,上海出了不少的女作家,王安忆、陈丹燕,当然,还有程乃珊,不过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上海还出过其他的女作家,比如张爱玲,还有苏青。

    那个时候,已经看了不少伤痕文学作品,对于“文化大革命”也大致有了一些印象,不过因为那时候自己还是一个高中学生,感受深刻的,更多是故事情节,往往会忽略对人物本身经历的体会,也因为这样,这些年来,不断地把一些年轻时候看过的书拿出来重读,感受着作者们在字里行间传递出来的那些情绪。

    和其他关于“文革”的作品比较,郑念的笔触是冷静的,不知道是否因为用英文写作,可以感受到她的那种克制和清醒。也因为这样,可以让读者远远地去看那些场景,虽然她不是一个专业作家,也没有受过写作训练,但是那些白描,让那些人和地方,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面。我可以清楚地想象她住过的那座花园洋房,甚至她用过的茶杯,也可以看见第一看守所内,一个女人如何用信念和精神支撑着自己度过一天又一天,可以看见孤单的她,站在南京西路上,对面就是上海市体委的大楼,她的女儿年轻的生命,就是从那座大楼上掉了下来。

    郑念1915年在北京出生,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北平燕京大学,以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求学,在伦敦,遇到了同样是留学生的丈夫。两个人学成回国,丈夫被国民党政府派驻澳大利亚,1949年,两个人带着在澳大利亚出生的女儿回到上海,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看了这本书大家会知道,原来当时的中国允许有外资企业,郑念的丈夫当时担任英国壳牌石油公司上海办事处的总经理,除了石油公司,还有英资银行。当然,这些外企雇员的遭遇和郑念一样。1957年,丈夫因癌症去世,郑念成为总经理助理,当时她还有其他的选择,就是到大学教书,但是用她自己的话说,因为看到了反右期间,太多在高校当老师的朋友遭到牵连,她希望自己能够距离政治远一些。但是,最终,她的这个选择,依然没有能够让她摆脱被政治牵扯的命运。她在看守所里面待了六年半,其间她的女儿,一名电影演员,被造反派活活打死,在她出狱的时候,才被告知女儿的死讯,并且说是自杀。她不相信,一直寻找真相。

    看过她和女儿唯一的一张合影,虽然女儿是在外国出生,但是和当时的中国年轻人,在神情还有装扮上没有两样。她忙碌地参加各种革命工作,小分队下乡演出,政治学习,她真心热爱这个国家,不愿意离开,就算母亲被抓入了看守所,她还是相信,自己的母亲是无辜的,很快她们就会在一起,就在她死去前的几天,她的朋友还看到年轻的她,拿着鲜红的草莓,和朋友一起在街上边走边聊天。

    分享这本书,不是因为“文革”,而是希望大家可以看到,在这样的岁月和遭遇中,一个女性,如何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让自己坚强地活着。

    当红卫兵抄家的时候,郑念被关在厨房,她依然能够气定神闲地喝着咖啡,为面包涂上牛油,当一个年轻的红卫兵批判她到英国求学的时候,她平静地告诉对方,马克思就是外国人,而正是在英国,她读完了《共产党宣言》。当红卫兵要把她珍藏的古董砸烂的时候,她机智地阻止了他们,而当她后来拿回这些古董,她毫不犹豫地捐给了上海博物馆。

    郑念很机警,也因为这样,每次周边监视她、希望能够拿到证据证明她反政府的人总是会很失望,但是她也充满了爱心,她帮助残疾的女生补习英文,希望这个被社会遗忘的女孩,能够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找到谋生的机会,而为她工作的佣人对她忠心耿耿,因为在他们的眼中,她是一个尊重自己劳动的好人。

    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候,郑念捍卫自己的尊严,她从来不因为伤痛而哭,去谋求看守们的同情,因为她的教养告诉她,这是不礼貌的。天冷了,她固执地要等自己的衣物被送来,而不穿看守借来的别的囚犯的衣物,因为她觉得,这是维护她最后一点尊严的方法。

    她诚实地对待自己还有别人,聪明的她总是能够很快地识破对方,要利用她去加害别人的用心。她不会承认强加的罪名,她的反驳总是有理有据,尽管对方恼羞成怒并不想听,她还是要说。她很较真,因为她在乎是非,尽管这样的个性,在中国并没有为她带来太多的好处,就连她的弟弟,也责怪她居然没有从“文革”的教训中学到什么东西,因为她的弟弟已经相信,面对一个政权,不需要争论,因为争论不过的,所以承认对方所罗列的罪名,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她并不是不会妥协的人,只不过比别人多了一条底线,也因为这条底线,她赢得不少人的尊重,包括几个负责看守和监视她的人。

    她没有责怪那些曾经背叛离弃她的人,但是她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难道因为为了自保,因为压力,就可以原谅自己的出卖、投降和谎言,就可以因此而变得无辜吗?

    这本书告诉我们,大时代下,小人物依然可以保持自己的人格。妥协和坚持,爱自己爱别人,维护个人尊严,保持个人欲望,从来都不矛盾。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足够的毅力去坚持,甚至还没有去这样做的时候,就已经放弃。尤其是当大家都这样的时候,明知道是错,却有了原谅自己的理由。如果,当时,每一个人,更多的人,能够选择不背叛,不放纵,不让自己人性中坏的一面全部跑出来的话,这场灾难,会不会有点不同?

    离开上海,再也没有回过中国。但是她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祖国的关切。她把自己的稿费捐给了美国的一所大学,资助那些中国留学生。中国的改变,让她欣喜。已经过世的她,骨灰应该根据她的意愿,撒在了太平洋,那里还有她亲手撒下的女儿的骨灰,因为她相信,太平洋连通着中国,最终她们可以回到上海。她是如此爱着这个国家。

    每次拿出这本书,看着封面上她的那张笑脸,清澈的眼神,总会想,一个怎样的人,在经历了如此多之后,还会有这样的笑容?而对一个女人来说,拥有如此的笑容,那不就是一种幸福吗?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