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版图三分天下
我与深圳都结下了不解之缘。在1992年和2008年这样两个特殊历史时期,我又先后为深圳创作了电影政论片《历史的抉择》和电视政论片《风帆起珠江》。《历史的抉择》成为当年秋天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会议的献礼片。
深圳几乎浓缩了中国30年变革与创新的全部精彩。我有幸为中国改革30年撰写电视政论片《风帆起珠江》,凭借《万古江河》、《开启国门》、《深圳破冰》、《潮涌珠江》、《继往开来》、《中国之路》六集的规模,回望中华民族一个半世纪的复兴史、20世纪至21世纪全球化经济浪潮,以及中国由南往北汹涌而起的30年社会变革实践运动。
立足桥头堡,纵观大中国,我有“文化格局,三分天下”之感。
互联网之父温顿·瑟夫有一句名言:“互联网好比是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的社会。我们若不喜欢镜中所见的映像,问题不在于去矫正镜子,我们必须纠正社会。”21世纪互联网的迅猛崛起,正极大地改变着中国社会和中国的文化生态。
评论家白烨曾经提出:当下中国的文学版图由传统文学、市场文学和网络文学三分天下。我赞同这个观点,这也正是当下中国文化繁荣、多元、芜杂、浮躁而令人眼花缭乱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刚刚结束了一场长达十年的动乱和浩劫,痛定思痛,百废待兴,在历史转折关口,中国文学无论是诗歌——代表作如熊召政的《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话剧——代表作如宗福先的《于无声处》、沙叶新的《假如我是真的》,还是小说——代表作如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在拨乱反正、突破禁区、解放思想方面先声夺人,为中国启动改革开放作出了远远超越文学自身功能的特殊贡献。整个上世纪80年代,无论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还是寻根文学、先锋文学,都应称作传统文学最辉煌的时期。此时的文学与国家政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是思想长河的解冻与破冰,往往引领潮流,引起社会轰动效应,因而引发了全社会的文学热潮。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正式确立市场化改革价值取向,快速进入“市场社会”时代。随着图书出版业被推向市场、个体书商形成气候、影视制播分离改革,畅销书概念以及畅销书机制在中国出现并被接纳,电影票房价值、电视收视率上升为主导地位,迎合读者和观众文化消费趣味便成为一部分作家写作的出发点。此时,大量畅销书涌现,所谓“青春文学”、“官场文学”、“身体写作”以及文学与影视联姻等,皆应运而生。市场文学以市场为依托,并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壮大并抢占市场份额。韩寒、郭敬明等新锐作家,便是凭借了市场文学的潮流脱颖而出。
进入新世纪,由报纸、杂志发展到广播、电视再发展到互联网、手机,可以说是媒体革命由纸介到声画再到数字的一次质的飞跃。互联网在中国已如同野蘑菇般疯长,据统计,眼下中国网民规模已突破4.2亿之众,无门槛、无编审、无制约的写作,似乎使中国迈入了一个“全民写作”的新时代。作家蒋子龙认为当下文学无门、文坛无门,任何人都可以进进出出,因而也就带耒了无规矩、无秩序状态。显然,网络文学包括手机文学耒势凶猛,多年前,我任职作家出版社社长期间,曾与深圳腾讯网共同举办网络征文大奖赛。某一天一下收到参评网络长篇小说147部,且每部长篇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字,惊得初评组成员目瞪口呆。毫无疑问,互联网给文学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网络写作让作家进入一种空前自由的创作状态,无所顾忌。如,2002年4月,天涯社区首发的慕容雪村的网络长篇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几乎达到了原生态式地展现当下都市生活场景,人物的内心与行为都揭示得淋漓尽致,总点击量超过10亿,并被分别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影响颇大。但是,毫无约束毫无节制的海量写作,也必然会出现大量的非文学的文字垃圾。比如,凶杀、色情、搞笑等内容充塞网络版面,显然与文学所追求的真善美主旨相去甚远。当下网络上的真实状况正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当下的传统文学、市场文学、网络文学,多元共生、各领风骚、风生水起、异彩纷呈,应该视作中国文化的一大幸事。